新聞傳播、文化傳播、信息傳播是與國家大局密切相關的,當然要在“四個全面”戰略下行動。擺在我們面前的任務,就是以深化改革、融合發展為重點,構建適應“四個全面”重大戰略的現代傳播體系,全面提升我國媒體的競爭力、公信力、影響力。
習近平同志指出: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要遵循新聞傳播規律和新興媒體發展規律,強化互聯網思維,堅持優勢互補、一體發展,堅持先進技術支撐、內容建設為根本,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在內容、渠道、平台、經營、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著力打造一批形態多樣、手段先進、具有競爭力的新型主流媒體,建成幾家擁有強大實力和傳播力、公信力、影響力的新興媒體集團,形成立體多樣、融合發展的現代傳播體系。怎麼把這些要求落實到行動上?我認為要以改革的勇氣和創新的智慧,下決心實現突破。
2014年,在西安舉辦的第九屆中國傳媒年會上,我講了媒體融合發展的趨勢和途徑﹔今年中央已經下發了媒體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變成了國家決策。所以,我從實踐的角度,再談談融合發展進程中大家關注的三個問題。
媒體融合是面臨危機還是發展機遇?
面對新媒體發展和全球化傳播,很多人驚呼傳統媒體的冬天到了,有些人認為傳統媒體陷入了體制性危機,甚至認為印刷媒體、光電媒體進入了歷史的終結期。事實上沒有那麼嚴重。在傳播領域,當一種新技術、新載體出現時,往往都有歡呼和哀鳴兩種聲音,而結果是印刷媒體、光電媒體共同存在、共同發展,這就是歷史事實。今天的互聯網絡、數字化技術催生的新媒體,是傳播技術的又一次深刻變革,這的確帶來了沖擊,尤其是傳統媒體生存、發展、市場、受眾空間的壓縮是一個現實,也是一個挑戰。但辯証地看,挑戰之中有機遇,危機之中有生路。綜觀目前我國傳媒改革發展的態勢,有利因素多多,依然是傳媒發展的機遇期。
傳承傳播是文化生產、應用的基礎環節。推進文化強國建設,對於我國傳媒行業是一次千載難逢的歷史性機遇。文化強國戰略從宏觀層面講是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通過創新與創造進一步發展文化生產力﹔微觀層面講,得看我們能否生產和傳播出叫得響的文化作品、文化創意產業能否走在世界前列、文化思想與價值觀念能否引領世界。
從工作的層面上看,文化強國應當具有相對強大的文化交流、溝通和傳播能力。就文化創造而言,包括價值領域的創造性工作和意識形態的創新,包括政治、經濟、社會等方面的觀念和制度創新,包括科技創新和文藝創新,等等。要靠大批世界級大師和精品力作,沒有大批世界級文化創造成果,就談不上文化強國。就文化交流傳播而言,沒有傳統與現代技術相融合的渠道、平台,也是不行的,傳播力建設始終是文化建設的重點領域。傳媒行業既是文化建設的傳播陣地、交流載體,也是文化產業、市場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文化強國建設為傳媒業提供了大有作為的天地。
2014年被定義為中國的深化改革元年,強調全面推進改革。2014年2月2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審議通過了《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實施方案》。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文化體制改革取得重大進展,文化整體實力和競爭力顯著提升。但制約文化繁榮發展的體制性障礙和結構性問題仍然存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能力有待完善和提升,文化產業規模與發達國家還有相當大的差距。因此,中央把深化改革、加快發展、進一步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作為重要任務。這一《方案》的出台明確了深化改革的指導思想、目標思路、主要任務和政策保障,進一步細化了文化改革發展的路線圖、時間表、任務書。具體到傳媒行業,深化改革的方向是:
第一,整合功能相近的媒體資源。當前,我國傳統媒體仍然呈現小、散、弱的局面,導致原本就能力不強的傳統媒體的傳播功能大大削弱,為了更有效地挖掘現有媒體的潛力,整合就是大勢所趨。具體思路就是以市場化能力和專業化能力較強的傳統媒體為主體,大力整合分散在不同類型、不同行業、功能相近的媒體資源,以盡快形成具備較大規模、實力較強的新型傳媒集團。整合要堅持市場資源為基礎、資本為紐帶的方向,與行政推動的整合不同,要發生化學變化。
第二,進一步深化市場體系的改革。一是繼續推進轉企改制,使絕大多數傳統媒體的經營業務真正變成市場機制。二是積極進行股權結構改革,變當前的“一股獨佔”或者“一股獨大”的股權結構為多元化、社會化的股權結構。具體要求是:積極實施特殊管理股制度,大幅度降低國有股權比重,更好地利用社會化資本和互聯網技術﹔積極推動其他類型的國有企業入股傳媒企業,壯大傳媒的資本實力。三是落實骨干員工股權激勵措施,使骨干員工與媒體集團成為真正的利益共同體。四是實行傳媒職業經理人制度,選拔一大批優秀的專業化管理人才,使之充實到傳媒行業,以改變傳統媒體當前不合理的人才結構。
第三,打破制約傳統媒體發展的地區分割和行業分治的體制性制約,建立全國統一的傳媒業大市場,這是打造現代媒體集團的必要前提。但是我國當前的部門所有制和屬地化管理政策導致傳媒業市場的高度碎片化,各自為陣是目前在體制方面最大的障礙﹔在資本融合上,由於主要媒體完全都是國有資本,與民營資本的對接也存在難題。傳統媒體普遍規模小、布局亂、實力弱,要真正打造現代媒體集團,就必須改革和完善現有的傳媒管制政策,大力鼓勵和支持優勢傳媒上市公司進行跨行業和跨區域收購重組,做大做強。
推進城鎮化,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中具有重要意義。這不僅是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也是實現全面小康目標、提高人民群眾整體生活水平的途徑。正在展開的新型城鎮化建設,深刻影響著中國的社會結構,改變著人民的生活方式,精神生活必然要提升。發展文化產業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滿足人民多樣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基礎。多年來,我國文化產業伴隨著市場化進程的加快,經歷了探索、起步階段,逐步走向迅猛發展的新階段。文化產業對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不斷上升,逐步成為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特別是面對經濟新常態,文化產業逆勢上揚,其消耗少、污染低、附加值高等優勢得到進一步凸顯。事實証明,人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直接催生了媒體行業的大發展、大繁榮,媒體市場也隨之不斷增大。文化傳播與媒體發展是社會需求日益增長的正相關。iPhone之所以風行全球,手機之所以猛增,是市場養育了它,我們的傳媒要抓住這些消費熱點,發展壯大。
互聯網是最具創新能力的行業,也是我國最具潛力、趕超世界水平的行業。互聯網的飛速發展和壯大無疑給各行各業帶來了無數的機遇。李克強總理在2015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了“中國制造2025”戰略以及“互聯網+”的思路,目標是實現從制造業大國向制造業強國的轉變。這為我國的產業和技術升級指明了方向。我們應該把互聯網帶來的新思維和新方法融入傳媒行業,為傳媒行業增加新的活力,促進傳媒產業融合和轉型升級。目前,我國4G手機用戶已突破1億,預計到2015年底將達到4億。2015年2月27日,工信部向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發放FDD經營許可証,未來2年內,4G網絡覆蓋人口將達10億以上,我國將全面進入4G時代。然而技術突破無止境,4G也注定僅僅是過渡技術。按歐盟的計劃,5G將於2020年推出。5G與4G有多大差別?有專家介紹,5G網絡速度是4G的100倍。據相關報道,華為在2013年11月宣布,將在未來的5年投入6億美元用於5G研發,預計首個5G商用網絡將於2020年面世,屆時移動寬帶用戶峰值速率將超過10Gbps。三星對於5G網絡商用的預期也是2020年。而日本運營商表示,正考慮在2020年東京奧運會前實現5G商用。由此可見,移動互聯網和智能終端的技術進步,成為媒體融合發展的助推器。政府推動多年的三網融合,遭遇到重重困難和阻力,但在智能手機這個終端上,卻早就實現了。現在有實力的傳統媒體都在推自己的微博、微信和移動客戶端,未來傳統媒體在移動互聯領域的拓展將更加深入,競爭也將更加激烈。
互聯網在中國起步較晚,但這20年的時間,中國的互聯網已經在世界上處於領先的地位﹔高鐵一直都是日本、德國領先,但我們長期攻關,突破核心技術的封鎖,堅持自主開發,贏得世界領先,這說明我們的后發優勢一旦發揮出來,也能做到別人做不到的事情。傳統媒體就處於這樣一個后發狀態,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的融合,可以借鑒新媒體企業的成功經驗,追趕世界先進水平。
媒體融合逐步上升為國家戰略是以出台《關於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和習近平同志講話為標志的,其主要目的就是為了打造一批新型主流媒體,建成幾家新興媒體集團,鞏固意識形態的新陣地,即在用戶快速轉移到互聯網尤其是移動互聯網上的時代大背景下,形成媒體融合發展的新思路,鞏固思想文化的新陣地。
五項政策強化了黨和政府的推動力:一是各級黨委和政府給予融合發展的資金扶持。中央層面,中央財政加大對中央級優勢媒體的扶持力度﹔地方層面,地方黨委和政府也要加大對主流媒體融合發展的扶持。二是給予優勢傳統媒體各種稀缺資源,培育產業體系、增強造血功能。三是財稅優惠政策,最為直接的方式是,減免傳統媒體的所得稅。四是把政府擁有的公用大數據資源授予傳統媒體開發使用,增強信息資源能力。五是解決傳統媒體的離退休員工負擔問題,幫助傳統媒體輕裝上陣,參與市場競爭。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