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新聞記者》>>2015·第4期
人民網>>傳媒>>正文

用戶真的需要定制新聞嗎?

——一項基於荷蘭媒體與受眾的調查

熊錚錚

2015年05月21日14:14  來源:新聞記者  手機看新聞

【本文提要】 盡管從技術上來講新聞使用具備了便攜、個性化和參與性的可能性,但公眾並沒有從被動的新聞內容接受者轉變為能夠根據自己個人的經驗和喜好來定制新聞的主動使用者。毋庸置疑,新聞生產者的部分權力正在向受眾轉移,但是受眾實際上是否希望行使這些新權力還不清楚。本文通過對用戶的深度訪談,探討用戶在什麼樣的情境下需要定制新聞,什麼樣的情境下不需要。本文的結論是,用戶對個性化或參與性新聞的興趣有限。用戶最感興趣的是控制權——即隨時隨地查看所有新聞內容的權利。這並不意味著他們會閱讀或者點擊大部分的新聞,而是說,用戶想要擁有選擇的權利而不是必須去選擇。

【關鍵詞】 定制新聞 個性化 用戶需求 新聞使用

受眾和新聞的關系在不斷地變化。2010年的數據已經顯示:美國33%的用戶通過他們的手機來獲取新聞,28%的互聯網使用者把他們最喜歡的新聞放在主頁來實現個性化定制,另有37%的互聯網用戶分享、評論甚至參與到新聞制作的過程當中。新興科技已經使定制新聞成為可能,用戶可以完全根據自身需要來定制新聞。我們把這種具有便攜性、個性化和參與性的新聞統稱為“定制新聞”。

然而,雖然用戶現在可以決定何時何地如何獲取某一種類的新聞,但成千上萬的荷蘭人依舊願意乖乖地坐在電視機前收看直接呈現在他們面前的新聞。晚間新聞尤其盛行:2012年,7點新聞就有29.5%的市場份額。實際上,從2000年到2010年,荷蘭觀眾平均每周觀看電視的時間,從67分鐘增加到了103分鐘。電視提供了一種非常愉悅的媒介使用體驗,它聲畫一體,實用性和可操作性俱佳。相對於電視的“向后靠式”(lean back)體驗,智能手機等便攜設備則需要一種“往前傾式”(lean forward)體驗。“向后靠”是指受眾靠在沙發上觀看電視時,所處的一種自由放鬆的狀態﹔而“往前傾”體驗則意味著在使用智能移動設備的同時,我們需要同時進行多項任務,並且還需要人為地操作。有學者指出,用移動媒體獲取新聞通常是在日常生活的碎片化時間段,傳統媒介平台無法使用或者不方便使用的情況下的選擇,所以,在富媒體環境下,人們更喜歡選擇電視這種傳統媒介也就不足為奇了。

事實上,用戶並沒有對個性化新聞蜂擁而至。雖然28%的互聯網用戶對他們的主頁進行了個性化設置,但11家大型新聞網站的編輯聲稱,在讀者調查當中,用戶並未對個性化新聞提出更多的要求或者表現出更大的興趣。這些編輯認為,用戶的興趣要比我們所認為的范圍更加廣泛,並且個性化需要花費不少時間才能實現,所以用戶對個性化的興趣並不大。不過,這些猜想並未得到相關受眾研究的支持。

最后,當代社會的新聞受眾所呈現的參與趨勢也是有待進一步研究的。社交網站上新聞的數量確有增長之勢,比如有學者發現26%的美國大學生每周至少有三次是從如Facebook之類的社交網站來獲取新聞的。然而,這些研究結果並未能從根本上揭示新聞使用過程中的參與性本質,比如用戶能在多大程度上分享,或者評論這些新聞?

綜上所述,新聞使用是否確實實現了便攜性、個性化和參與性,還有待商榷。盡管從技術上來講新聞使用具備了上述可能性,但公眾並沒有從被動的新聞內容接受者轉變為能夠根據個人的經驗和喜好來定制新聞的主動使用者。毋庸置疑,生產者的權力正在向受眾轉移,但是究竟有多大程度的轉移?受眾是否歡迎這樣的變化?在什麼情況下用戶想要定制新聞,在什麼情況下不想?這些是本文主要研究的問題。

研究方法

作為一項關注用戶對定制新聞日常體驗的研究,本研究與以往研究相比有兩處突破。首先,研究者們通常集中於新聞生產和新聞內容,新聞的個性化被理解為用戶針對當今信息過剩的現象而做出的正常反應,然而人們大多忽視了用戶實際在多大程度上渴望或者使用個性化新聞,受眾偏好在未開展受眾研究的前提下被肆意揣度。

其次,以用戶為核心的新聞定制研究通常採用定量法,盡管收視率轉發量等相關調查可以提供用戶對新聞的選擇和使用頻率等信息,但這些調查並不能說明用戶在日常生活中對定制新聞的實際體驗和重視程度。先前的研究更說明,相較於具體的新聞選擇,用戶的新聞體驗(experience of news)更能反映他們的新聞使用情況。

為了全面理解定制新聞所涉及的要素,本文從三個角度提出研究問題:產品、生產者以及使用者。對於后兩者,以NOS新聞,即荷蘭最大的公共新聞機構作為案例研究的對象。首先,我們列出一份清單,記錄NOS新聞選擇哪些產品供用戶個性化定制,哪些不提供個性化服務。其次,我們與NOS新聞中參與定制新聞制作的五位主要編輯和決策者進行了深度訪談。最后,我們從大范圍內選取24位新聞使用者進行深度訪談。訪談採用的是創新方法,包括有聲思維法、排序、感知民族志以及建造個人理想的新聞網站。我們對所有訪談都進行了記錄、轉錄和分析。最后,我們對訪問的用戶類型分布情況進行了復查。

下一頁
(責編:汪倩(實習生)、宋心蕊)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