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互聯網安全
世界互聯網大會描繪了未來互聯網“沉浸生活”的美好圖景,但我們也應該清醒地看到,互聯網在給人類帶來極大便利的同時,是否也在造就一個巨大的“全景式監獄”?互聯網本身是一種技術,利用目的不同,會呈現出不同的效果。大會涉及的互聯網安全問題,以下四點值得討論:
(一)恐怖主義
國信辦網絡新聞應急事務局副局長方楠指出,越來越多的恐怖組織利用互聯網招募人員、傳播恐怖思想、傳授恐怖技術、籌集恐怖活動資金、策劃恐怖襲擊活動,互聯網已成為恐怖勢力開展活動的主要工具。就此,大會以“加強國際合作,共同打擊網絡恐怖活動”為主題設立了分論壇,來自以色列、美國的專家與中國的官員及學者共同探討了網絡反恐的國際合作。
(二)網絡管理
在關於網絡管理的議題上,多國學者表達了自己的看法。西班牙網絡專家恩裡克·福洪·查莫羅指出,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多的國家逐步採取與中國類似的措施,依法管理網絡言論、懲治網絡犯罪、維護網絡安全和國家主權……在互聯網管理的探索道路上與中國“並道同行”。但對於互聯網監管,也存在不同的觀點。會議前夕,“大赦國際”中國研究員倪偉平在一份聲明中表示,“中國政府現在看來是希望將本國互聯網監管規定推廣為全球監管模式”。
針對互聯網自由與管理的沖突,互聯網名稱與數字地址分配機構(ICANN)首席執行官法迪·切哈德提出一種網絡治理多利益主體模式。他說:“未來,我們將會看到互聯網更加有活力、分布式的生態系統,這裡面的很多機構能夠幫助我們應對各種因為互聯網用途多樣化而造成的挑戰。人們可以通過這種分布式的生態系統,以動態的、協作的方式來解決如垃圾郵件、個人隱私或網絡犯罪等問題。”
(三)網絡謠言與謾罵
小米公司內容運營和投資副總裁陳彤在大會的網絡名人論壇上,對互聯網參與者提出了建議:“不造謠、不傳謠是網絡時代信息傳播者的基本底線,對於虛假信息必須提高辨別能力。”中央電視台主持人張泉靈說:“我們要形成在網絡空間以及現實生活中討論問題的良好風氣。不管觀點有何碰撞,態度上要做到好好說話,不要一爭論就變成吵架,一吵架就變成謾罵,一謾罵就上綱上線,一上綱上線就人身攻擊。”
(四)網絡隱私
針對網絡隱私這一熱點話題,峰會期間馬雲談到,互聯網時代,隱私實際上不會出大問題。他相信10年以后人類一定能解決隱私問題,他的理由是:第一,人類會適應﹔第二,大家都擔心的這條路不會出交通事故,大家覺得沒交通事故的地方才會出交通事故。百度公司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李彥宏也持相同觀點,他認為對互聯網公司而言,網民的隱私其實是服務器上的一堆數據,沒有人會真正把它拎出來仔細看一看某個人都在干什麼事。搜狐首席執行官張朝陽則認為,要確保個人數據不被隨便使用,“我們這些大公司掌握上億用戶的CEO們有社會責任”。
在網絡安全問題上,需要向國際社會學習。中國網絡空間安全協會專家杜躍進說,現在從政府到老百姓,都很關心網絡安全問題,這也是一個好的現象,整體上,防御比進攻更難,從全世界范圍來看,我們還有很多東西需要向別的國家學習。
四、不是結束語
未來的媒體可能是任何一種我們想象不到的形態,各種新興的傳播形態或渠道可以滿足不同信息定制的要求。以上所有關於互聯網大會的講述,均為生活層面的需求,這方面未來互聯網的發展幾乎可以滿足一切。
理論上,互聯網的傳播技術賦予每個人自我表達和社會參與的權利,每個人都可以借助更為方便、快捷的渠道使自己的需要、願望被傳遞。然而在觀念表達層面,人們在一定的時間內能夠接受和記憶的信息量是十分有限而恆定的,每個人在互聯網上自由地發出聲音,但是能夠被聽到的有多少,這才是問題的關鍵。世界互聯網大會給我們提供了一種光明的、樂觀的未來發展前景,我們有理由自信。
若干年前比爾·蓋茨說過一句著名的話:“在互聯網上,沒有人知道你是一條狗。”現在,即使狗無意間踩到鍵盤,對方也能即刻知道是誰,在哪個房間,使用著哪台電腦。誰能掌控互聯網上每個人的信息?政治國家。控制技術的最大權力歸根到底是當權者,在這個意義上,技術的無限發展,也意味著當權者對人的深度控制,而且通過新媒體對人的控制,本質上遠遠大於傳統時代,新的《一九八四》有可能正在展現,對此需要有所警惕。
參考文獻:
[1]互聯網大會會刊[EB/OL].[2014-12-04].http://epaper.bjnews.com.cn/html/2014-11/20/content_547876.htm
[2]第34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R].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14年7月.
[3]馬克·波斯特.第二媒介時代[M].范靜嘩,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5.
[4]李沁.沉浸傳播——第三媒介時代的傳播范式[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3.
[5]卡爾·波普爾.客觀知識——一個進化論的研究[M].上海譯文出版社,2001.
(作者系:陳力丹,中國人民大學新聞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教授﹔丁文鳳、胡天圓,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碩士生)
上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