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新聞愛好者》>>2015年第2期
人民網>>傳媒>>正文

全媒體融合傳播的“走轉改”探索【3】

——以《大河報》“行進中國·精彩故事”系列報道“都市追夢人”為例

李文紅

2015年06月03日10:52  來源:新聞愛好者  手機看新聞

(二)搭建大平台,新媒體發力

發布在新媒體上的信息絕對不是簡單地將當天報紙的內容拷貝到各自的媒介上,而是要以報紙品牌為核心,根據不同介質的特點,有針對性地將記者編輯採集到的第一手材料進行二次加工,從而達到最大化的傳播效應。在“行進中國·精彩故事——都市追夢人”系列報道中,大河報官方微博、微信、客戶端與紙媒形成互融互補、相映成輝的主要做法有:

1.在新媒體開辦“都市追夢人”專欄、專題、主頁,利用畫面、文字、聲音等全方位、立體播報“故事”,與紙媒形成合力“都市追夢人”的每一篇報道,大河報官方微博、微信、客戶端都在同一天經過二次加工后進行隨時隨地滾動播出,與用戶、粉絲網友共享豐富、生動的“追夢人”故事。許多網友正是通過大河報新媒體了解了這些“追夢人”並從中受到了鼓舞和啟發。

據統計,大河報官方微博從2014年12月15日起,連續5天在微博上發布並置頂報紙採寫的“都市追夢人”報道,及時翻新網友評論,引導輿論導向。5天時間裡,共發布微博11條,總閱讀量達到151.2萬次,總轉評點贊數千條。

大河報官方微信分別在2014年12月15日、16日和20日三次推送“追夢人”系列,總閱讀人數近萬人。2014年12月16日一大早,河南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趙素萍外出途中從大河報客戶端看到了大河報該系列篇《周口女孩勵志奮斗史 從保姆到管理層》《豫東“許三多”進城安家記 如今26歲有車有房》報道后,致電大河報社社長王自合,對大河報該組報道提出表揚,指出:“這兩篇報道都很精彩,給我們的新聞宣傳工作很多啟發。”

2.利用新媒體高度互動性的優勢,通過網友評論、留言、私信等方式,獲取新聞線索、掌握民意,為“走轉改”報道提供更鮮活的素材和線索,與傳統媒體互融互補

比如,在“行進中國·精彩故事”專欄正式推出前的12月13日,大河報便率先在大河報官方微博推出了“都市追夢人”線索《征集令》,向眾多粉絲征集“蓬勃向上、有逐夢故事”的線索,這一《征集令》連續多天被大河報官方微博置頂,網友積極轉評,並通過各種形式向大河報提供線索。大河報官方微信、客戶端在12月15日“都市追夢人”專題啟動后連續多天發出《征集令》,讓網友互動參與。

3.在差異性中力求新媒體傳播效應最大化

不同介質的新媒體必須採取不同的傳播方式,才能讓用戶、粉絲對你的“都市追夢人”播報“流連忘返”“魂牽夢繞”。比如微博的最大特點在於篇幅短小(僅有140個字),大河報官方微博在對“都市追夢人”報道時,就採取了早上先推出故事梗概,並附上網頁鏈接,隨后再提煉最生動、鮮活內容后的二次、三次轉發推送。大河報微信則利用其文字、圖片不加限制的優勢,除在黃金節點轉發紙媒報道內容外,又將報紙因版面所限等原因沒能刊發的內容,進行加工后更加靈活地在“都市追夢人”專題中播發。而大河報客戶端的傳播平台更加豐富多彩,除每天通過推送、焦點圖和頭條區等方式呈現報道外,還在“都市追夢人”專題中增加了“直播間”板塊,如12月15日晚間,大河報客戶端小編就與網友圍繞“豫東‘許三多’是咱偶像”的話題與在線網友進行了現場互動。

4.琢磨出吸引人的網絡標題

網絡標題更強調“第一眼效應”,否則就沒有好的點擊率。“走轉改”起什麼樣的網絡標題才能讓粉絲、用戶點開頁面來閱讀呢?大河報的做法就是用心用心再用心。比如,大河報紙媒的標題是《豫東“許三多”進城安家記(主) 曾因“腦子笨”輟學在家,如今26歲的他已在鄭州有車有房(副)》,大河報官方微博的標題是《超勵志!“笨孩子”鄭州安家記》,大河報微信的標題是《豫東“許三多”鄭州打拼,26歲已有房有車:你的都市追夢之路是啥樣的?》。大河報這些微博、微信、客戶端標題都能體現出生動鮮活、有懸念、有感情色彩等網絡標題的特點。

三、結語

走近進城務工者、走近90后公益人、走近草根音樂人、走近開網店的“女漢子”、走近管道工……從2014年12月15日到31日,大河報在“行進中國·精彩故事”中連續推出13篇“都市追夢人”系列。他們都是懷揣夢想、孜孜追求的小人物,但就是這些平凡人也能創造奇跡的小人物的故事,讓讀者深受鼓舞,引起共鳴贏得好評如潮。文明河南網也將《大河報》的“都市追夢人”系列報道在該網站專題同期推送。

正如河南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趙素萍在對《大河報》“行進中國·精彩故事“系列報道“都市追夢人”予以稱贊的同時所強調指出的那樣:新聞媒體宣傳主旋律、正能量,一定要從當前的社會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地深入挖掘普通人身上的感人故事、普通人的不懈追求,以及能讓絕大多數人感動的經歷,讓人讀后有所啟發,激發人們積極向上的動力。通過我們傳統媒體尤其是新媒體的傳播,引導“沉默的大多數”,把更多的老百姓團結在我們身邊,把我們身邊的普通人聚攏得“多多的”。

大河報“走轉改”系列報道雖然得到了廣大讀者、網友的認可,受到了上級部門的表揚,但我們深知,距離讀者和網友的要求,還有很大的差距和上升空間。新形勢新問題新格局,都要求我們新聞媒體必須帶著緊迫感自覺“走轉改”,帶著責任感堅持“走轉改”,帶著使命感深化“走轉改”,推動活動常態化。《大河報》探索全媒體語境下的“走轉改”報道途徑仍然在路上,我們將為此不懈努力。

(作者系:大河報總編室主任)

上一頁
(責編:汪倩(實習生)、宋心蕊)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