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新聞愛好者》>>2015年第3期
人民網>>傳媒>>正文

“后(厚)網”時代:紙質媒體的行動路線圖【2】

喻國明 翟旭瑾

2015年06月03日15:29  來源:新聞愛好者  手機看新聞

(三)新媒體不等於互聯網

在互聯網成長為一種成熟的媒介平台之前,報刊、廣播、電視等媒介之間的關系是“媒體與新的媒體”“新的媒體與更新的媒體”,彼此各有邊界。媒介對受眾的覆蓋范圍雖然是交叉疊加的,但在媒介形式上和特質上的邊界卻是清晰的,從未出現模糊或融合的現象。而當互聯網作為一種成熟的媒介形式,並進而成為一個跨界且無界媒介平台時,“新媒體”一詞就正式作為一個專有名詞被確定下來。原生於互聯網且更適應互聯網傳播方式的媒體,成為“專職”的新媒體。

然而,這些新媒體卻不一定是永遠的新媒體、真正的新媒體。在互聯網發展的過程中,沒有哪個媒體能作為永遠的新媒體,但永遠會有新生長出來的媒體成為“新媒體”。因為互聯網自誕生之初就具備的關聯機制方面的隨機性,使互聯網一直在“擲骰子”式的發展過程中,始終充滿了未知和不確定性因素。所以,原生於互聯網、暫時適應互聯網傳播方式的新媒體也在受到互聯網一輪又一輪的沖擊。

這不禁引發我們的思考:互聯網究竟是什麼?

對於互聯網而言,互聯網自身的隨機性使互聯網具有“與生俱來的戲劇性”——互聯網始終如魯迅《墓碣文》中的長蛇一般“自嚙其身”,通過經受“抉心自食”的痛苦來實現自我的蛻變,即在量變積累、質變突破過程中拋棄舊我、迎接新我。

種種跡象表明,未來互聯網一個重要的發展趨勢是走向“后(厚)網”(“Afternet”)時代。“后(厚)網”(“Afternet”)相對於今天的互聯網(Internet)而言,既體現在時間維度上量變的超越,也體現在新維度——厚度(層次性)上的質變。“Afternet”的厚度主要表現在以下八個方面:

1.Automatic:自動化的,不假思索的

“Afternet”呈現的信息,將會經過一系列自動化處理過程,而用戶對信息的使用會如同電能的使用一樣,不假思索——用戶不必考慮在兩家電網中,是國家電網公司還是中國南方電網有限責任公司在為自己供電,也不用知道使用的是五大發電集團中的哪一家所發的電能,更不必考慮使用的是火電、水電、風電還是核電,只是單純使用即可,這是具有高效率的,也符合互聯網“關聯”“開放”的邏輯。

2.Flux:變動

“Afternet”將時刻處於變動之中,作為實體的媒體之間將發生激烈競爭,在搶灘用戶市場的過程中優勝劣汰﹔而媒介形式本身的各種媒介,也會不斷進行代際的更新,在自我揚棄與互相替代之間重塑傳媒格局。互聯網平台上已經發生的一系列變動,可以部分支持這一判斷。互聯網平台今后發生的變動,將會更加劇烈,而變動周期則會越來越短。Web2.0時代的新媒體對Web1.0時代的網絡媒體產生了強烈沖擊,門戶網站、聊天室等曾經的新媒體已漸漸門庭冷落。此外,同類新媒體或應用程序之間正展開激烈競爭,比如,同類支付類應用、同類社交軟件之間對受眾市場的爭奪越發白熱化。目前佔據主角地位的新媒介形式和活躍度最高、用戶量最大的應用程序,其實也只是在不斷“趕路”,即使毫不鬆懈,也隨時可能因為互聯網發展方向的微調而被新一代的媒介形式所取代,淹沒在APP的海洋之中。

3.Trial:試驗

“Afternet”的變革過程始終充滿了未知和不確定性因素,而“Afternet”的發展需要反復試驗,不斷嘗試新方向、新做法。在這個過程中,失敗和錯誤是難以避免的,會花費必要的成本,但這些成本的付出卻並沒有浪費,會在“Afternet”發展的未來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在這試驗、變革的過程中,“Afternet”還將形成自己獨有的價值觀——鼓勵創新,寬容失敗,質疑權威,追求完美。在“Afternet”中,存在的就是不完美的,創新者即使失敗也值得贊美,而權威將不再是盲目崇拜的對象,傳媒整體朝著至真、至善、至美的目標邁進。與此同時,“Afternet”還將憑借其對用戶生活的深刻影響而將創新、寬容的精神注入現實生活,影響社會整體的風氣和思潮。

4.Ecology:生態

與互聯網相比,“Afternet”更像是真正意義上的傳媒生態系統,擁有各種類型的“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各類主體處於普遍的聯系之中,相互制約又相互配合,牽一發而動全身。個體媒體的發展需要依托其他媒體和整個生態環境的支持,紙質媒體和新媒體都是系統中的要素之一,在瞬息萬變的系統之中摸索規律,謀求發展。新的傳媒領域,需要我們從系統生態觀的角度來審視傳媒領域的運動和發展,紙質媒體和新媒體都不可或缺,都需要依據“Afternet”的趨勢和需求,融入傳媒生態系統之中,在為互聯網貢獻價值的同時實現自身無可取代的價值。

5.Reconstruction:重構

“Afternet”將實現對未來社會的重新整合和形態再造。互聯網目前已展現出對整個社會的極強的嵌入度和整合力,正逐步打通線上線下。而“Afternet”將使社會資源全部或大部整合到“互聯網”之中,調動一切巨資源和微資源。重構過程中,“Afternet”將使網民擺脫資本、技術、權威等各類拜物教的束縛,在“互聯網”中得到自由而全面的發展,實現現實意義上的權利、地位平等。

6.Neighborly:鄰近的,友好的

“Afternet”在技術方面將具有更強的人文精神,以人為本的新技術將切實有效地回應社會各方的每一項需求,順利解決社會發展中的一系列“問題單”。再微小的需求也可以在“Afternet”中得到滿足,再邊緣的訊息和資源也不會被完全邊緣化。當用戶置身“Afternet”,對信息和媒介本身的感知將更具有多層次性,這既體現在距離的維度上,也體現在數量的維度上。“Afternet”將如同一位親友或鄰人,使用戶可以獲得與自己更為切近、密切相關的無限量信息。同時,“Afternet”的界面、操作方法將更為友好,技術的門檻會進一步降低,內容的生成將變為自動化。語義網和人工智能都可以為“Afternet”貢獻力量,數字鴻溝的縮小將成為現實。

7.Embed:嵌入﹔深信、強烈感受

“Afternet”將深深嵌入社會生活之中,融入用戶生活的方方面面,成為提供各類應用服務的超級市場,滿足用戶的各類需求,成為須臾不能缺少的“基本物資”。同時,“Afternet”將展現出極強的“存在感”,變為可以真正觸及、時刻可以用感官感知的有溫度、有厚度的媒介,不再僅僅作為虛擬的存在物。實現這一目標,需要對各類軟硬件資源進行集成、融合。而伴隨這一嵌入過程的,還有用戶對“Afternet”的信任感和忠誠度的增加。可以說,“Afternet”的上述特點同時表達了“Embed”一詞的兩個義項——嵌入和深信、強烈感受。

8.Touchstone:試金石

結合之前的七項特征,“Afternet”將不僅成為整合資源的平台,更將成為傳媒領域甚至整個社會的試金石和檢驗標准。這同時體現在微觀層面和宏觀層面。從微觀層面看,在“Afternet”上,信息的傳播、篩選將充分體現出“無影燈”效應,在這種效應之下,信息得到檢驗,實現去偽存真,“有機的新聞運動”被展現得淋漓盡致。而從宏觀層面看,一切媒體、媒介形式和其他資源的價值都需要依靠“Afternet”的檢驗和判斷。媒體和媒介形式等唯有通過“Afternet”的檢驗,才能使自身價值留存。因此,不論是在傳媒領域還是在其他領域,恆態的主流和新事物都將不復存在,長期存在的只是出於動態變動中的“Afternet”這一試金石。

上一頁下一頁
(責編:汪倩(實習生)、宋心蕊)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