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5年·第6期
人民網>>傳媒>>正文

解析當前媒體融合發展中的“變與不變”【3】

王  麗

2015年07月14日14:45  來源:今傳媒  手機看新聞

三、有機同構謀發展,在變與不變中長驅推進

1.在信息傳播上“化妝不包裝”

新技術的興起,增強了傳統媒體內在變革活力,帶來了新興媒體創新發展生機,我國媒體發展格局和輿論環境也隨之發生了重大改變。可以說,傳統媒體面臨的形勢較為嚴峻,媒體融合發展任務緊迫而艱巨。中央《關於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的出台,為我們加快傳統媒體改革、整合新興媒體資源、推進媒體融合發展明確了方向,指引了發展途徑。因此,要力破除舊觀念的桎梏,培育符合社會發展大形勢、吻合媒體融合發展大格局、推進信息傳播良性成長的現代媒體發展理念,堅持“老媒體新思維、新媒體新辦法”的原則,創造“融媒體”發展條件,提升媒體融合實效。要把媒體融合作為一種“防腐劑”,內聚健康文化源泉,匯集新常態原創力量,堵塞不良信息傳播縫隙,營造不良信息不敢侵、不能侵的濃厚氛圍。要以人民現實需求為根本,在融合內容上不低俗但求俗,在傳播方式上不包裝但化妝,在展現形式上不守舊但求新,從而使人們在傳統與新興媒體融通發展中,切身感受傳播內容的正向性、朴實性和育人性。要認清新興媒體發展現狀,著力拓展數字雜志(移動終端,PC)、移動電視、網站、虛擬社區、微博等媒體的發展空間,進一步豐富傳播形式,提高信息傳播質量。

2.在科技運用上“先進不滯后”

近年來,科學技術作為信息傳播的主要承載體,時時、處處、事事滲透於媒體發展全過程,發揮著極其重要的推進和支撐功能。從媒介的“鉛與火”、“光與電”至當前的“數與網”,從PC端至移動端,從“廣播喇叭”至“圈子傳播”,在媒體融合發展的歷程中,無不彰顯著信息傳播的科技魅力。當前,在我國傳統媒體領域,科技的開發利用還比較滯后,制約著與新興媒介融合的深度和廣度。為此,要著眼於從覆蓋到受眾、從數字到傳播力、從媒體向平台、從內容安全到融合管理等優勢的轉變,主動適應移動、社交、視頻化發展趨勢,立足構建一體化傳播模式,並以重點項目建設為突破口,運用先進的科學技術,將大數據運用於服務渠道,雲計算融於信息內容生產,為信息傳播提供先進的技術支撐。拓展移動互聯網布局,將服務業務流程融入互聯技術,通過移動互聯網應用技能的提升,實現彎道超車,以增強客戶端的覆蓋面和影響力。加強廣電與物聯網的融合,擴充社會化傳播路徑,將互聯網社交屬性應用於傳統媒體,促進電子支付與微博技術的普及運用。增強智能化終端設施的使用率,提升信息傳播智能化服務質量,確保在信息傳播內容上精准投放。要讓媒體成為科技的主人,瞄准先進的科學技術,有選擇地使用和融入,使科技在媒體融合發展中發揮應有效能和作用。

3.在組織結構上“系統不零散”

推動媒體融合發展,主要是將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匯聚在一起,使兩者機理相通,相互促進,實現由量變到質的改變,進而生成不同形式、手段先進、內涵豐富的現代化主流媒體。本質上看,新舊媒體發展的協同化、內容採集渠道的多樣化、融合方向的科技化,必然導致內部結構的調整和運行方式的改變。事實上,在推進媒體融合發展中,建設什麼樣的組織結構,如何建構組織系統,是媒體融合的重點和難點,也是當前擺在我們面前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為此,要結合社會發展形勢,根據分類媒體擔負的主要任務,在內促傳統媒體轉型升級中,准確找到新舊媒體的結合點,科學調控兩者運行布局,切實改變獨立單干問題,促進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內在協同,外在支撐。精細媒體融合程序,優化信息採編流程,健全媒體傳播體系,搭建系統規范、統一使用、資源共享的信息傳播平台,確保信息內容一次性採集、多路徑產生、多元化交流。堅持融合與管理雙輪驅動,重點完善人才管理制度,健全培養、研發、運行體系,規范人才調配使用辦法。減少個性化公共支撐,重構價值認同,並對組織架構進行瘦身,確保組織結構層級扁平、系統規范。

參考文獻:

[1] 桑翔.中國媒體融合的現狀、模式和趨勢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9.

[2] 高鋼.媒體融合:追求信息傳播理想境界的過程[J].國際新聞界, 2007(3).

[3] 吳昊天.以媒體融合發展模式探索傳媒產業新型發展之路[D].西南財經大學,2010.

上一頁
(責編:宋心蕊、燕帥)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