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視聽界》>>2015年第4期
人民網>>傳媒>>正文

講故事·接地氣·全媒體——英國電視創新中的關鍵詞【2】

吉順敏

2015年08月24日10:00  來源:視聽界  手機看新聞

(三)講好真實的故事需要戲劇的表達

提到真人秀,我們聽到的一般抱怨都是:“那全是假的”,或者“全都是按劇本來的”。事實上,一方面,節目中往往並不存在觀眾們所期待的那個“真實”,而另一方面,真人秀作為一種節目形態,不可能達到百分之百的真實。觀眾最期待的,也並不是絕對的真實,而是有真實感的娛樂。這就需要在真實與娛樂之間,掌握好平衡點,依照故事脈絡,技巧地維持住真實的體系,彌補故事與真實之間的縫隙。真人秀的真諦,就是打破真實與虛構的界限,表現參與者在電視制定的情境現場下的言行和心理狀態。說到底,這個原則就是人物、事件必須真實,敘事必須流暢。

(四)關注細微的時刻

以前的恩寵時刻或經典時刻,在當下的碎片化表達中用“細微時刻”更易於理解。每一集裡都需要那些意想不到的細微而動人的時刻。某一個牽手的動作,甚至一個眼神的閃爍,這些微妙的能夠幫助推進劇情發展的瞬間,勝過很多長篇大論。

(五)觀眾與創作者的價值觀匹配

每一個人都想要讓生命變得更加有意義。我們迫切地想要通過他人積極正面的榜樣,來引導我們到達更好的生活狀態。一般來說,真人秀節目分為兩類,一類是W型,為觀眾打開一扇window(窗戶)來窺探明星名人不同以往的一面﹔另一類是M型,讓各個階層觀眾在這面mirror(鏡子)中看到自己的影子。優秀的真人秀是二者兼有的。當觀眾對其中的人物產生認同時,觀眾與創作者之間的連接就建立了,創作者想要傳達的寓意與內涵就能夠順利地傳遞給觀眾,彼此的價值觀達成匹配,觀眾確立對節目的情感認同,並在潛意識裡留下“有效”的印象。“Laugh with them, but don’t laugh at them.”(和他們一起笑,但不要嘲笑他們。)Ruth Wrigley女士的話是最好的詮釋,ESSEX倡導的積極正面的角色理念,讓觀眾確立了對節目和人物的情感認同。觀眾與創作者價值觀的匹配,是所有現象級節目的必備前提。

二、接地氣:情感至上

其實,“接地氣”也還是屬於講故事的范疇,但因為英國電視同行提到的次數實在是太多了,所以把它單列出來。

英國的節目相當接地氣:在英國備受歡迎的“Come Dine With Me”(《與我共進大餐》)誕生於經濟危機之后,在家請客成為一種潮流,很多人都不出去吃飯的背景下,對社會的理解分析極其透徹﹔全英國當下最火的節目“The Great British Bakeoff”(《全英烘焙大賽》)被認為是“最合適的土壤,符合英國人對自己理想生活的期待”﹔真人劇“The Only Way Is Essex”(《埃塞克斯是唯一的生活方式》)則緣於對看《老大哥》長大的一代人的洞察。電話錄音、語音留言作為節目重要的元素,也是基於英國人的全民溝通習慣。在英國,大家有話是不直接當面說的,比如員工對老板或其行為有什麼意見或看法,不會在上班時面對面提,而是下班后給老板電話,而彼時他的心態是“不要接,最好不在”,確認無人接聽后才如釋重負通過語音留言形式說出自己想表達的話。其實他的老板就在電話旁,通常老板會故意不接,就是想讓員工語音留言,避免尷尬。這就是英國人的溝通習慣。所以,語音留言在英國一直盛行,也成為重要的節目素材。

英國節目的接地氣,首先是會換位思考——和節目中的人物換位思考,和想象中的觀眾換位思考。換位思考其實是透過個性尋找共性,尋找共鳴。所有成功的節目,無論是紀錄片還是真人秀抑或是新聞節目,核心就是講這個時代、這個國家的人和故事。這需要我們站在接收者的角度,也就是聽故事人的角度,而不是站在講述人角度,去思考問題。通過電視這個平台講好人的故事,人的情感、價值,個人生命的體驗,渴望得到尊重的榮耀感。講的是故事,傳達的是情感。情感本身沒有高雅與低俗之分,情感傳達甚至可以不分國界語言。

英國節目的接地氣還體現在,觀眾總是微觀的,作品打動人的是細節,細微之處見本真。進入微觀的世界才能檢驗故事的真實性和生動性,才能讓人物活起來。即使是深刻的哲思,也是通過最淺顯的方式表達出來,讓觀眾有感覺,能消化,有收獲,而不是讓觀眾感覺費解。沒有真實細膩、鮮活生動並符合邏輯的細節,觀眾會跳戲,感到“假大空”。尤其需要重視的是,越是需要本土收視貢獻的,經典的故事方法就越重要,對內容與生活聯系要求更高,對時代情懷要求更直白,故事材質必須過硬,靠創意強硬開發日趨行不通,過於先鋒或實驗風對普通大眾基本無效。在拜訪全球著名的Blink Films(致力於大型紀錄片的英國獨立制作公司,擅長從不同的角度講述人和人性)時,創意總監所舉的一個失敗的案例“Incredible Found Foodage”令我印象深刻。這是一個為普通人電影化在線體驗諜報人員挑戰冒險的真人秀,在創意和市場表現方面都與韓國TVN黃振宇導演曾經主創的“The Phone”(《手機》,曾獲2011戛納電視節優秀短片)驚人的相似:創作團隊對節目的自我評價和期許非常高,可謂凝結著團隊心血和藝術追求的傾心之作,但播出后收視非常慘淡,在市場遭受冷遇。為什麼?很簡單,就是過分強調自己對人物的塑造和經驗,造成故事缺乏應有的戲劇環境和戲劇張力,滿足不了觀眾想體驗故事主人公命運變化帶來的自我觀照的基本審美訴求,不符合觀眾對故事的審美習慣。

“接地氣”不是一個嚴謹的概念,隻能算是一個比喻。不接地氣通常體現在:一是缺乏細節和生活質感﹔二是不真實、不符合生活邏輯﹔三是脫離或不觀照現實生活﹔四是不鮮活、不生動、概念化、符號化﹔五是題材人物貴族化,遠離普通老百姓生活等。生活是多元的,我們應從積極意義上去理解“接地氣”,復合表達出生活的質感和人物形象的鮮活,避免把“接地氣”狹隘地理解為單一的寫實主義、自然主義、粗俗化、流行化、時尚性、話題性、揭露現實等。

上一頁下一頁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