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視聽界》>>2015年第4期
人民網>>傳媒>>正文

主題報道中的出鏡運用【2】

周明華

2015年08月24日10:02  來源:視聽界  手機看新聞

二、以出鏡軟化內容

主題報道生動的開篇可以吸引觀眾視線,但能否留住視線讓其接著往下看,取決於整體報道是否有看頭。在“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的大背景下,主題報道“洗心革面”成為電視媒體的實踐方向。“洗心”是讓報道遵循新聞規律,使報道選題、內容、視角具有新聞特點,用事實說話,以故事展開,而不是隻從傳者角度宣傳、灌輸一些意見和主張。“革面”則是充分發揮媒體特征,運用靈活的結構手法和報道方式,增強可視性和傳播效果。

記者出鏡作為電視媒體特有的新聞表達方式,能生動展現電視鏡頭語言的現場感、親切感和真實性。現場新聞、事件性新聞、訪談類新聞和電視現場直播運用記者出鏡,能讓媒體特點與新聞特點有機結合,彰顯電視新聞特有的魅力。主題報道因其非現場性、非事件性內容局限,需要記者策劃恰當的出鏡環節貫穿報道過程。

《蘇州高新區:做美科技生態“雙面繡”》報道展現了蘇州高新區科技、生態建設的成就。報道從冬日清晨,38歲研究員張運海和同事們在實驗室裡專注於技術攻關說起,以講故事的方式娓娓道來。報道中記者兩次出鏡。一次是在高新區引進“中”字頭科研單位,並與區域內產業無縫對接的事實報道完之后,做了小結性概括,點明科研院所是推動產業轉型、綠色升級的重要力量﹔另一次出鏡是科技創新向生態建設的內容轉場。兩次出鏡,記者都是站在相關背景前,邊走邊做概要敘說,語速、語態讓本顯枯燥的內容變得柔軟,報道節奏也得以調節。加上典型的事例、豐富的同期採訪、故事化的敘述,讓通篇報道既不失重大內涵又具有親和力。

在常熟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報道中,記者在開篇出鏡之后,又分別出鏡介紹寬厚板和鍛造油壓機。這些專業化的產品和設備介紹,如果隻用解說配畫面的形式出現,免不了枯燥乏味。記者口語化介紹,配以豐富景別的鏡頭,讓報道頓顯生動。

以人物展現社會生產、生活變化的主題報道,主體是人,看似好寫,但由於其身上蘊含了主題思想,拿捏不好,也會流於圖解式、臉譜化的簡單機械報道。記者出鏡軟化報道內容、打破既有篇章模式的作用愈發顯著。吳江電視台策劃的系列報道《我這十年——農民龐木根 農村的“城裡人”》就是一個好的例証。記者抓住主人翁龐木根生產、生活的三大變化:一是倉庫裡不見鋤頭、鐵鍬、扁擔等傳統農具,代之以大型拖拉機、插秧機、收割機等農機﹔二是種田規模由原先一人種十幾畝到現在一千多畝,種植方式由傳統經驗變為科學試種﹔三是其身份由鄉下人變為有社保有醫保的“城裡人”。這些變化折射出黨的十八大召開前十年蘇南農村發生的巨變。記者沒有分三段直陳事實“唱贊歌”,而是揮舞鋤頭鋤地出場,之后出鏡簡述傳統農具勞作的艱辛,接著來到倉庫與龐木根交流,了解不同農機的作用,介紹老龐家農機規模。在雙方交談指點中,第一大變化的報道完成。第二、第三大變化的現場分別選在稻浪翻滾的田野和龐木根家裡。記者都以在現場出鏡交流為主的方式,實現了採訪報道意圖。全篇沒有一句解說詞,完全由記者講述,讓人眼前一亮。

上一頁下一頁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