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以出鏡帶活新聞由頭
主題報道(特別是總結式、成就性報道)因為缺乏一般新聞所具備的時效、現場和情節,往往造成報道切入困難,就是業界通常所說的缺少新聞由頭。沒有由頭,報道就缺乏引發觀眾收視興趣的導入點。記者在處理新聞事實時,往往會找出最具吸引力和表現力的內容進行切入,比如,制造在現場的新聞情境切入新聞,選擇具有節點變動的新事實切入新聞,選擇印証性對比的事實切入新聞。有了作為新聞由頭的內容,表達方式運用不到位,也會影響傳播效果。記者出鏡成為做活新聞由頭的優選方式。
黨的十八大召開后,蘇州6家電視媒體以轉型升級為主題,聯合推出大型系列報道《來自改革開放前沿的報道》。6台記者走進蘇州12家國家級開發區,集中報道它們轉型升級的成功經驗和做法。《蘇州滸墅關經濟技術開發區:生態文明引領“綠色崛起”》開頭如下:
【記者】我現在是在滸墅關經濟技術開發區大白蕩城市生態公園,通過鏡頭大家可以看到,這裡是綠水環繞,環境十分優美。不過誰也不會想到,就在2006年之前,這裡的幾乎每家每戶都從事著廢舊塑料的加工。
【記者】那時候哪邊是你家?
【村民王洪良】就那邊。
【解說】談起這裡環境的前后對比,今年50歲的王洪良感觸最深,7年前他和很多村民一樣,家中也經營著廢舊塑料加工。
【村民王洪良】像這照片上一樣的,亂七八糟的……生病的人很多,沒有人入伍,身體不合格。
記者選擇大白蕩城市生態公園所在地進行縱向對比,以前后面貌變化作為報道切入點。這一事實雖然不具備新聞性場景,但對於引導社會輿論有價值,值得傳播。記者出鏡發揮了很好的“活化”作用,記者現場解說配遠景空鏡頭、記者現場敘說畫面、記者與村民交流指點畫面、照片特寫畫面、村民敘說畫面……半分多鐘的開頭報道,由於記者出鏡帶動,場景變得生動真切,畫面組接呈現多樣化,既承載了足夠多的信息,又節奏明快,引人入勝。
《常熟經濟技術開發區:構筑產業支柱 締造中國夢想》開頭,記者站在名為“觀致3”的中國自主品牌轎車邊,現場講述了這輛車“今年11月20號廣州車展上剛剛上市銷售”、“是咱們蘇州制造的首台轎車整車”、“它的生產基地就在常熟經濟技術開發區”,這些事實讓非事件的報道有了新聞屬性,口語化的講述讓人感覺親切自然。
《蘇州工業園區:人才“引擎”加速轉型步伐》中,記者在現場沒有出聲,直接讓採訪對象進行專業內容介紹,說出了觀眾想了解的信息。但觀眾可以感知採訪對象與出鏡記者之間的互動,他是在記者提問下說出的那番話。
以上三篇報道中記者出鏡的方式雖不相同,但同樣制造了“在現場”的表達效果,新聞切入由此變得生動而富於變化,引發了觀眾收視興趣。如果將這些新聞由頭隻以配音貼畫面的形式呈現,顯然缺少了生動性、現場感。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