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弘揚民族精神和愛國情懷
我們從諸多抗戰軍人的家書中讀到了中華民族酷愛和平、反對侵略的民族精神,感受到當外敵入侵時,挺身而出、共赴國難、為國捐軀的愛國情懷。如張自忠將軍的家書中寫道:“寧為戰死鬼,不做亡國奴”﹔郝夢齡軍長寫給女兒的遺書中寫道:“我死國活,我活國死,為國家的生存,我寧願赴死也不苟活亡國”﹔蔡炳炎將軍寫給妻子的信中說:“國將不保,家亦焉能存在”﹔就連華僑女學生白雪樵面臨日寇侵犯祖國,也發出了“祖國為難時,竭我一滴力”的誓言,毅然化名瞞過母親參加抗日三千南洋機工隊伍。先烈們的家書精神氣貫長虹,讀后令人熱血沸騰。電視片中介紹他們的英雄事跡,充分証明了他們言必行,行必果。他們為后人做出了榜樣。
(三)抗戰家書折射出先烈的人性美
這些抗戰家書既呈現出烈士赴湯蹈火、戰死沙場的英雄氣概,也表現了烈士眷念家人、關心后人的人性之美﹔既表現了英雄的錚錚鐵骨,也表現了先烈的綿綿柔情。在左權將軍給妻子劉志蘭的家書中寫道:“志蘭:我擔心著你及北北,你入學后望能好好地恢復身體,有暇時多去看看太白,小孩子極需人照顧的。此間一切正常,生活則較前艱難得多了。部隊如不生產,則簡直不能維持。我也種了四五十顆洋姜,還有20顆西紅柿,長得還不錯。”一個丈夫、一位父親,對妻子、對孩子的思念關愛之情躍然紙上。同時,中國人不怕艱難,逆境中頑強生存的性格令世人矚目。在諸多家書中都流露著對家人的摯愛和囑托,英雄氣概和兒女情長交相輝映。
三、《重讀抗戰家書》記憶設置的啟示
(一)記憶設置要善於發現和選擇
美國輿論學家李普曼說:“報刊(媒介)就像探照燈的光束一樣,不停地照來照去,把一件件的事從黑暗處帶到人們的視閾內。” ①記憶的設置也是一樣,也是媒體從記憶的海洋中,搜尋那些可以重現歷史又能溫故而知新的歷史上的人和事,帶到人們眼前。這種記憶的人和事要選擇重大和感人的事件,同時該記憶要有一個好的載體:紀念地、紀念碑、書信、照片等。《重讀抗戰家書》記憶設置選擇的是抗日這一震撼人心的人和事,它的載體有紀念碑、照片等,但主要載體是家書,這是一個表現力極強的記憶載體,這個載體承載著極其豐富的信息,而且這些信息穿越70年的時空仍能影響人們,很有教益。同時,對記憶的選擇還應注意時空的對應,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時發生在中國的重讀抗戰家書,在時空上是個極佳的對應。
(二)記憶設置要有公共話題
記憶設置為的是構建某一社會意義,形成社會共識,所以記憶設置一定要能引發一個好的公共話題。公共話題就是有關公眾利益並被公眾普遍關心的話題。話題就是說話的主題,好的話題能讓所有的人有話可說,雖然表達不同,但圍繞的是同一個主題。《重讀抗戰家書》的話題十分開放,但圍繞著黨和人民的公共利益。該節目的關鍵詞是珍重歷史、和平、人民。這一寬泛的話題蘊涵著豐富的內容,家書的后人有話可說,民眾有話可說,媒體有話可說。
(三)記憶設置要有感人的故事
心理學告訴我們,感性的故事往往比理性的道理更容易被人們記住。在《重讀抗戰家書》中,無論先烈的生平事跡,還是家書本身,都有許多感人的故事。抗日女英雄趙一曼有著許多傳奇故事,電影《趙一曼》讓趙一曼的故事老幼皆知,特別是她被捕后在嚴刑拷打下寧死不屈的英雄形象深入中國人的腦海中。彭雪楓將軍領導平原游擊隊戰斗的故事,以及他犧牲后當地群眾自發擺了128張祭桌為他送行的故事,令人感動。
除了英雄的戰斗事跡外,節目還講述了家書本身的一些故事。趙一曼寫給寧兒的家書因趙一曼系化名,幾經周折,在日偽檔案中才發現她的真名,在她犧牲20多年后家書才得以面世。彭雪楓寫給他妻子的遺書,當他犧牲后,其妻正在待產,為了不影響她的身體,一直瞞著她,直到產后一段時間后,才把彭雪楓犧牲的消息告訴她,遺書也才交給她。
上一頁 |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