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5年·第8期
人民網>>傳媒>>正文

對電視片解說詞的作用及解說方法的思考【2】

黨毅峰

2015年09月09日14:58  來源:今傳媒  手機看新聞

二、播好電視片應注意和把握的事項

明白了解說詞在電視片中的作用,怎麼樣播好呢?根據多年的播音總結和細心研究體會,筆者認為要把握好三點,即:跟主題、貼畫面、讓畫面。

跟主題,就是要把握片子的整體思想和編導的創作意圖,緊扣主題,揣摩局部和全片的關系,准確駕馭,變化自如。

貼畫面,就是要跟畫面的位置一致,同音樂音響等其他的表現要素吻合,不溫,不過,不欠,不多。

讓畫面,就是在畫面同解說共存的時候,通過准確的判斷,把能通過畫面表現的內容,盡量讓畫面來表現,解說作輔助和補充,以求得多種手段在相互依存中和諧完美。

那麼,實踐中怎麼把握好著三點呢?下面用實例來做一說明。

一部電視片,即使稿子好,拍攝好,音樂好,剪輯好,不一定等於總體好,因為各個要素之間有個協調的問題,協調的好,加上諸多要素自身的好,表現力自然就大不一樣,所以,解說在很多時候要有整體完美的概念,不能搶。

《來自億元村的報告》這部片子,介紹一位有頭腦,有魄力的村支部書記在帶領鄉親們脫貧致富的路上拼搏的故事。片子中有一小段,講述這位村支書面對村民不理解,起哄鬧事,甚至圍堵家門的遭遇。片中沒有用村民鬧事的畫面,也沒有採用同期聲採訪來表現,編導非常巧妙地使用了滿屏的流水畫面,加上解說來完成這段故事的敘述,大大增強了片子的感染力,避免了具體畫面的直白和主人公自己講述的冗長。這段解說筆者採用了較快而激動的講述形式,同畫面流水的節奏一致:“他跟大家一起過河,淌著水,跌倒了,再站起來,挽挽濕了的褲腿,繼續向前走……”表現了村支書面對隻看眼前利益的鄉親們的不理解時,絲毫沒有改變他發展村集體經濟的信心和決心。在這裡,緩緩的流水是有象征意義的。試想,假設當時看著緩緩的流水,繼而也用緩慢沉重的語氣講述,就會把觀眾的注意力引導到不相干的地方,把在整個片子中不該突出的地方給突出了。

解說技術中的跟主題和貼畫面,我們用電視片《華山》為例說明。首先,片子是以介紹我國五岳名山華山的風光和人文知識為內容的,基調自然是輕鬆厚重的敘述。開始是華山的航拍畫面,展示它不同角度、不同季節、不同時間的全貌。然后轉為極具代表性的部分景觀畫面,特寫、中近景,魅力四季變化畫面。解說詞是:“華山,位於西安以東90公裡的渭南市境內,他南接巍巍秦嶺,北瞰黃河渭水,是我國著名的五岳之一。”“華山,海拔高度2154.9米,雄踞五岳之首。”“西岳華山,歷來以奇、險、俊、秀的自然風光,馳名天下。以華夏之根,人文聖山而為世人敬仰。”這段解說詞就要從具有華山代表性的畫面出現后開始,伴隨在航拍華山全景的變化介紹它的區位。讓觀眾在了解這些基本情況后,跟著航拍畫面再延續欣賞片刻后,伴著它最高峰的出現介紹它的高度和特點。看著畫面來解說,就能體會到詞作者和編導的精心設計,在畫面變化的節奏中恰如其分的信口而出,使觀眾在視覺美景的引導下,不知不覺地了解了它的基本信息。跟著主題,畫面出現后最合適時間開始播讀,這就是貼畫面。

解說中的讓畫面。在日常的播音實踐中,我們拿到的解說詞稿子,它本身往往是不連貫,不完整的。因為它還有畫面、音樂、現場音響、特技等表現要素。解說詞必須和其他要素相依相托才能實現電視片的最佳效果。如:電視片《老腔》裡,除了在開始關於老腔這個地方古老戲曲的起源,唱腔特點和至今保留的經典曲目的介紹用解說詞來完成外,大部分都是通過豐富多鏡頭的鏈接,加上現場的實際音響來完成,在每個分段過渡的時候,曲目的大意及其表現方法等通過解說詞旁白的形式來完成,解說詞看似前后不搭界,但全片整體給人酣暢痛快的感覺,把西北黃河邊上農村古老的曲種淋漓精致的展現給觀眾,給了觀眾更多的想象和思考空間,很好地達到了電視片的藝術效果。這裡解說就不能跟其他的手段搶,讓最具有表現力的畫面和音效來完成戲曲內容,收獲的就是整個片子強大感染力。如:一部風光片中有一組豐收的鏡頭,畫面相繼出現了蘋果、山楂、梨、柿子……。解說詞是:“金色的秋天,豐收的季節。[2]”這種情況,如果果子畫面剛一出來就忙著讀,便令人感到沉不住氣,有“搶先”的感覺。這組鏡頭很美,很誘人,如果先讓畫面充分發揮表現力,然后解說者再說出觀眾心中發生的感嘆:“金色的秋天,豐收的季節”這句解說詞,效果會大不一樣。

上一頁下一頁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