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方言廣播電視新聞節目的特征
1.傳播形式的獨特化
首先在新聞播報的形式上,大型的新聞節目通常是主持人坐在直播間進行播報,形式較為正式,但是在方言新聞節目中主持人通常活動較為自由,或站或坐等播報形式的運用拉近了主持人和民眾之間的距離。再者是節目形式更加的生動,例如山東方言中的“耍”就是“玩”的意思,重慶方言的“棒棒”代表“挑夫”,湖南方言中“啥子”是“什麼”的意思。這些有趣的語言形成了方言廣播新聞的獨特亮點。
2.播報內容的群眾貼近化
首先是在我國大型的新聞節目中多以國際、國內的大事新聞為主要內容,節目內容趨於政策性和說教性,但是方言新聞節目的內容選取,多為本地方發生的民生新聞,因此新聞的資源更加的貼近群眾生活﹔再者是方言新聞節目的內容多為當地群眾感興趣的話題,同時也包含為居民排憂解難的形式。例如《阿六說新聞中》內容的選取都是當地的平民百姓感興趣的話題,如各家的家長裡短、食品安全、文化娛樂八卦等內容。《拉呱》中又推出了為民眾解決現實生活困難的形式,如家庭矛盾調節,群眾生活困難扶助等形式。
3.主持人的特色化
在方言廣播電視新聞節目中通常都是由一個或者兩個固定的節目主持人進行播報,主持人從穿著上和行動上,尤其是話語上更加接近普通大眾,在群眾之間就像是現實生活中的人物。例如《拉呱》的主持人“小麼哥”,就是山東方言,“有麼說麼”的意思,並通過對現實生活中的趣事的講述來使當地的群眾產生共鳴,以拉近和群眾的距離。
三、方言廣播電視新聞節目的“橋”和“牆”
1.方言廣播電視新聞節目的“橋”
(1)實現地域文化的有效傳播。因為我國的地域遼闊,省區劃分眾多,所以在這種形勢下通過不斷的文化積累,形成了許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形式,而方言更是地方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在我國提倡普通話的形勢下,促使許多具有民族特色的語言開始衰落,實際上相關學者在這一方面的研究和爭論也比較多,但是筆者認為普通話的推廣不應該建立在傳統民族語言的消亡上,要在進一步實現普通話普及的基礎之上依然留存地方的特色方言。這時候方言廣播電視新聞節目就可以很好地實現地域文化的傳播,首先在內容的選擇上可以推廣民俗風情,其次在語言的應用上可以實現傳承。
(2)民眾自身身份的認同。方言的產生是來自當地民眾智慧的探索和自我的表達,是一個地域獨特文化的展現,但是隨著現今人口流動的巨大提升,促使許多區域的居民開始向外地進行移民,或者去外地工作,同時普通話的應用逐步擴展,促使許多區域居民的方言開始消融,尤其是年輕人。因此方言廣播電視新聞節目可以將獨特的區域特征、文化和語言很好的展現出來,勾起許多觀眾的文化認同感和過去生活的回憶,從而找到“自身身份”的界定。例如《阿六頭說新聞》欄目的整體宗旨就是要本區域的居民自己演自己的故事,使觀眾可以通過方言來提升內心的趨同心理。
上一頁 |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