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传媒期刊秀:《中国报业》>>2014年·第1期

同城报纸同质化竞争“短板效应”【2】

——从《辽西商报》转型周刊说起

孟嘉多

2014年01月23日15:08    来源:中国报业    手机看新闻

◎ 专业性缺失导致先天不足

随着报纸创办时间越来越长,一些先天不足的问题也显现出来。

从人员组成上来看,辽西商报编采队伍的中坚力量大多来自日报晚报,加上社会招聘的一部分合同制编辑记者。日报和晚报都是综合类报纸,新闻队伍中真正有经商经验、接触过市场的人,或者是具有经济类学历背景的人非常少。这些人年富力强,充满激情,但对于商业运作缺乏了解,专业性不强。这样的编采队伍做一张综合性报纸没有问题,但做一张商业味道浓厚的报纸就成了“门外汉”,经验和市场敏锐程度、商业信息的识别能力有着先天不足。

新闻人在做新闻时会不自觉地关注政府信息和突发新闻事件,而由于自身的“商”味先天不足,继而影响到了商报关于“商”字的定位。在《辽西商报》上,除了一些动态的商业信息,少有创造性的独到见解,也不容易分辨出有价值的商业信息。综合类报纸的媒体人做商业报纸,属于摸着石头过河,暴露了自己的短板。有读者反映《辽西商报》少“商”,越来越像都市报。还有人说不做生意的不爱看,做生意的老板们看了又觉得业余,于是就形成了尴尬局面。

从机制上,报社没有对各地记者站在人员配置和政策上加以倾斜,仅设置一到两人,负责发行、广告、新闻采写,但这一两个人精力有限,难免顾此失彼。辽西商报60多人的编采队伍,绝大多数集中于锦州市内。这就导致绝大多数版面报道的都是锦州的情况,其他各市的内容非常少,每天仅零星几条,而且大多数与经济无关,没有形成版面规模。而其他城市本身就有当地的晚报。仅靠每周几条当地新闻,做不出“商”字的差异化,等于以己之短攻他人之长。

上一页下一页
分享到:
(责编:赵光霞、宋心蕊)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