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传媒期刊秀:《中国报业》>>2014年·第1期

同城报纸同质化竞争“短板效应”【5】

——从《辽西商报》转型周刊说起

孟嘉多

2014年01月23日15:08    来源:中国报业    手机看新闻

◎ 市场不相信眼泪 定位精准才能赢得生存

其实早在2008年,辽西商报就已经面临生存困难。锦州报业集团没有财政拨款,属于自筹自支单位,绝大部分收入来自广告。辽西商报少量的广告费用根本无法自给自足,需要晚报和日报在经济上长期“输血”。这张本来被视为报业集团最有希望的“经济增长点”反而成了沉重负担。

在这种情况下,锦州日报的日子过得越来越紧。尽管如此,辽西商报的刊号来之不易,报社仍然舍不得放弃。

地市级报纸处于新闻传媒的神经末梢,受当地经济状况因素影响大,抗风险能力低,这种完全依赖广告的经营模式势必受到经济大环境和新媒介环境的冲击。随着地产、医药、汽车等广告大客户投入减少,经济窘况立刻显现。如果不当机立断,危机将会波及到整个锦州报业。

因此,锦州报业集团终于作出决定,自2014年开始将《辽西商报》从日报改为周刊,除了保留部分周刊新闻编采人员外,大部分人员分流到日报和晚报。

对于人口一百万左右的三线城市来说,有了日报与晚报,再办一张商报本来就有市场饱和之虞。如果《辽西商报》定位精准,真正成为覆盖辽西五市的权威商务咨询媒体,也未尝不能赢得自己生存的土壤。

市场不相信眼泪,报纸也是流通的商品。报业市场是残酷无情的,选择权在读者和广告主的手上,报纸经营理念、思路一旦发生问题,就会有倒下的风险。

辽西商报没有倒在网络巨大冲击之下,而是在无序竞争中迷失了定位。而就在前不久,与《新民晚报》同质化的《新闻晚报》也走到了尽头,这给我们媒体人敲响了警钟。从2014年开始,变成周刊的《辽西商报周刊》将随锦州晚报共同发行,人员精简到了不到20人。其他同质化竞争也彻底结束。

辽西商报变成周刊后,尽管没有裁员,仍然节省了大量的运营开支。新生的周刊将再次打起经济牌。但周刊能否不走老路,如凤凰涅槃般重生?一切有待于市场检验。

(作者单位:锦州晚报文体部)

上一页
分享到:
(责编:赵光霞、宋心蕊)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