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传媒期刊秀:《新闻爱好者》>>2014年第2期

“勿忘人民”与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教育改革【4】

刘行芳 陈红梅

2014年02月25日14:50    来源:新闻爱好者    手机看新闻

二、新媒体对传统新闻教育提出严峻挑战

事实上,当前新闻教育界应对新媒体挑战的一些措施总体看尚未脱离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窠臼,并不能主动有效地应对新媒体传播提出的严峻挑战。只有深刻反思传统教育的种种弊端,牢牢把握新媒体背景下对新闻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和新规律,才能变被动为主动,不断提升新闻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传统的新闻教育,其实是一种体制化教育,是一种定制式教育,也是一种保姆式教育,其基本特点是教化、灌输、填鸭式。在“政治家办报”理念的支配下,学生被看作是不成熟的,是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的,他们的成长是必须被看护的,他们的能力是必须被培养的,他们的灵魂是必须被塑造的,他们的未来是必须现在就要加以确定的。因此在教育过程中,一切都是事先确定好了的,一切都必须在既定轨道上运行,不会给学生自由选择的机会。

传统的新闻教育理念是在工业文明背景下形成的,是服务于服从于工业化流水线大生产需要的,因此教育目标的预设性、教学内容的确定性、教育过程的可控性、评价标准的单一性就成了一切旧教育体制当然的也是新闻传播教育体制最根本的特征,表现为:第一,强调教育内容和教育过程的十分确定性,而这些被假定为正确的内容和正确的过程是由掌握社会控制权力的社会精英特别是政治家们来定义的,社会假设只有他们或者只有依靠他们才能实施正确的新闻教育;第二,强调教育方式和教育效果的可预测性和可控制性,认为只有准确的预测和有力的控制才能实现新闻教育的目的,从而保证学生成为施教者所期待的人才;第三,强调新闻教育手段的标准化和一致性,尊崇权威、宣扬权威甚至塑造权威,因此在传统的新闻教育实践中,每一个环节都会受到权威的深刻影响;第四,强调评价标准的正统性和纯洁性,任何与官方相左的教育内容、教学过程和教育结果都被视为异端邪说,不仅不会被认可,还有可能会受到惩处。

换句话说,在传统的新闻教育中,处处显示出工业文明的痕迹。工业文明的特征是模具化和标准化,凡不符合标准和不是按同一模具生产的产品就是残次品。这种在几百年的实践中形成的思想观念与思维定式,最终被学校引进,用来塑造社会公民,于是也如同生产工业产品一样,按社会需要(不考虑个人)用工业化流水线生产方式来批量生产符合统一标准的人才,人被当成了物,新闻教育也不例外。

信息社会对工业文明是一种否定,是以人为本理念的一种回归,因此,这时候的高等教育就必须做到“坚持兴趣导向,强化以人为本,注重思维训练,落实能力培养”,而新媒体为改革新闻教育提供了各种可能。信息社会里,特别是大量新媒体涌现后,新闻教育传播需要在观念上发生四个转变:

第一,变塑造型教育为服务型教育。工业社会,制造业需要的是塑造,有固定的模式,按固定的程序,遵守一成不变的标准,人必须服从机器的运行程序,不能按自己的意志行事,永远处于被动的地位。教育工作者之所以被比喻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人类文明百花园中的园丁”,正是体现了工业文明的特征及其对人才培养的诉求。信息社会特别是新媒体时代,满足人性、追求个性已成为历史潮流,教育应该提供的是服务,是能够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的有针对性的服务。

第二,变教化型教育为自主型学习。在人类近代发展的历史上,人的进步主要靠教育,这与工业文明条件下社会标准的统一性密不可分。但是,在信息社会,标准已经多元化,每个自然人都有了独立思考和自主选择的主观需要和现实可能。在这种情况下,教育的任务不再是简单地告诉学生现成的结论,而是要提供足够的相关信息让他们自己做出比较和选择;即使需要引导,也应该是引导学生掌握如何在浩如烟海的知识信息中搜集、比较、鉴别信息和得出结论的方法,让他们自己得出结论,而不是相反。

第三,变同化教育为个性化教育。传统的教育传播,是按社会需求来塑造教育对象,注重的是社会认同感的培养和人格的同化,因此,大力宣扬榜样、维护权威是其基本特征,对学生的要求主要是“服从”“听话”;而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以人为本”的思想逐渐成为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人性化、个性化被提到重要日程,以国际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的纷纷涌现,大大加快了个性化服务的进程。在社会发展的今天,绝对的权威已经不复存在,人们遵从的是契约精神,是“游戏规则”,是民主协商,是公共制度和法律。

第四,变定式思维为多维思维。工业文明带给人类的一个副产品是人的思维的简单化甚至僵化。在工业文明的社会里,标准单一,模式固定,只要某种行为和产品不符合既定标准,那么人人就都可以依据现成的标准和模具来评头品足,任意挞伐,不会有异议,全社会都不会独立思考,似乎也不愿独立思考了,只知道遵从“标准”。这大大限制了人类的创造精神,延缓了人类社会进步的速度。

在信息化社会,在新媒体日新月异、层出不穷的新时代,在人人都是传播者、全民都是记者的今天,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显然已不再适用,代之而起的是需要对教育对象的发现与尊重:发现他们的兴趣,发现他们的优势,尊重他们的自由选择,尊重他们的自由探索,尊重他们的首创精神。而尊重的前提是要有对他们的基本的信任,相信他们的理智水平,相信他们的判断和选择能力。

上一页下一页
分享到:
(责编:赵光霞、宋心蕊)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