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媒体时代,新闻教育生态发生了深刻变化,基于工业文明需要形成的“教育目标的预设性、教学内容的规定性、教育过程的可控性、评价标准的单一性”教育思想已不再适应新媒体背景下新闻人才培养的需要,传统的新闻教育理念和育人模式必须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造,必须变塑造型教育为服务型教育、教化型教育为自主型学习、同化教育为个性化教育、定式思维为积极思维。当前特别要强调教育学生始终坚持报道真相,坚守公平正义,养成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习惯,随时随地更新专业知识和从业本领,以适应新媒体时代的新要求。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新闻教育;变革;坚守
新闻教育应该改革,新闻教育必须改革,已经成为新闻业界和新闻教育界的共识,也为高层所重视。2011年10月18日,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系统阐述了新闻传播改革的任务,决定强调,要“发展现代传播体系……加快构建技术先进、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现代传播体系……提高新闻信息原创率、首发率、落地率”[1]。在1.7万余字的文件中,10次提到“媒体”,11次提到“新闻”,13次提到“舆论”,14次提到“传播”,显示了中央高层对新闻传播事业的高度重视,预示着我国新闻传播格局将发生深刻变化,必将促进我国新闻传播教育发生根本性变革。但是,改什么,怎么改、谁来改,却是需要费一番心思的事情。
一、新闻教育生态的深刻变化
自20世纪国际互联网及其派生的新媒体横空出世并得到广泛运用以来,一个有别于传统媒体的新媒体群正式诞生并迅速普及。以普适性、便捷性、自主性为主要特征的新媒体一经面世,就表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和良好的市场前景,影响着媒体格局、社会进程和公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根本上改变了新闻教育的生态环境。
(一)从“勿忘人民”到与人民融为一体——风靡全球的新媒体
传统媒体“一家独大”,基本上掌握着全部社会信息资源和信息发布渠道,具有绝对的信息把关权力,随时有可能脱离群众。因此,要发扬我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媒体及新闻工作者就必须时刻牢记穆青“勿忘人民”的谆谆教诲。但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以手机报、RSS(Really Simple Syndication,简易资讯聚合)、IM(Instant Messaging,在线即时通信工具)、WIKI(网络知识创新平台)、SNS(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社会性网络服务)、Blog(博客,微博、播客与微信是博客的延伸)等形式为代表的新媒体群在众多新发明新创造中脱颖而出,风靡世界,给公民社会、民主社会建设带来新的希望,它具有消解权威、支持公民有效参与社会进程的强大力量,传统媒体面临的不再是“会不会忘记人民”的问题,而是“会不会被人民遗忘”的问题,这理所当然会引起以培养“政治家”为己任的我国新闻教育界的一阵骚动和匆忙应对。
对于什么是新媒体,学术界尚无统一说法,美国《连线》杂志认为新媒体是“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熊澄宇教授认为新媒体是“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基础之上出现和影响的媒体形态”。新传媒产业联盟秘书长王斌认为“新媒体是以数字信息技术为基础,以互动传播为特点、具有创新形态的媒体”。中国传媒大学黄升民教授认为构成新媒体的基本要素是基于网络和数字技术所构筑的三个无限,即需求无限、传输无限和生产无限。[2]各种定义众说纷纭、见仁见智,但大家都认同新媒体是在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与传统媒体有着不同外部特征和内部运行方式甚至有着不同社会功能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
新媒体风靡全球、势不可挡,发展之快、影响之巨既让人始料未及,又让人措手不及。新媒体之“新”,首先体现在新的技术上,即技术含量越来越高,而使用却越来越便捷;也同时体现在信息传播的新的方式上,即彻底改变了上对下、主对从、强对弱、社会精英对普罗大众的线性的传统传播理念与传播模式,每一个社会组成人员都可以依据自己的意志进入或退出传播过程,都可以定向或不定向通过网络等新媒体传播自己的见闻、思考、意见、观点和主张;甚至还表现在信息内容的生产上,新媒体中传播的主要内容不再是经过把关者精心安排、经过专业人士精心制作、经过严格环节精心美化、体现“主流价值观”的信息,而更多的可能是百姓的日常生活,普通人的所见所闻,社会底层希望改变自身境遇的呼吁呐喊,甚至是对政府官员不端行为的无情揭露。从媒体形态上看,有些是崭新的,比如通过互联网派生出来的各种媒体形式,包括博客、微博、微信、SNS、QQ、IM等;而有些是在旧媒体的基础上引进新技术后,新旧结合的媒体形式,比如电子报纸、手机报和移动电视等,它们能对有着不同需求的人民大众同时提供各种个性化内容服务,也能够满足他们对各种不同传播形态的特别要求,是传播者和接受者融会成对等的交流者、无数的交流者相互间又同时进行着个性化交流的全能媒体(这也是“全媒体”这一概念产生的依据)。这种崭新的信息传受关系,从根本上改变了社会信息流动的生态环境,对信息生产和传播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这使得我们今天的记者需要应付更为复杂的局面,进而迫使新闻教育从理念到运作必须进行深刻变革。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