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传媒期刊秀:《新闻与写作》>>2014年·第7期

梁衡:让新闻的世界各就各位【3】

高海珍

2014年07月15日14:20    来源:新闻与写作    手机看新闻

采访手记

深刻是为了更简单

采访梁衡先生,记者一直在寻找一条脉络。

除了90部著作,他发表的文章已难以计数。更为称奇的是,除了官职的升迁外,他在写作和新闻理论方面独树一帜。他34岁获得“全国好新闻奖”,36岁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作品《晋祠》入选中学语文课本,39岁出版科普成名作《数理化通俗演义》,之后,新闻类、散文类作品和理论著述交替出现。这是怎样的一个新闻工作者?

鉴于刊物的性质,梁先生建议先从新闻理论谈起。但是,从何处下笔呢?先生说,学术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找到一个点,这个点就是事物的本质规律。他早年经常去拜访季羡林先生,曾问季先生,您研究的已经绝世的吐火罗文等似乎用处不大,为什么还要研究。季老说:学术不能说有用无用,而是说错还是对,是为了找到事物的规律。

那么,寻找规律的目的是什么呢?梁先生说,回顾历史,大凡定律、原理或理论,都是让世界在人类面前变得更为简单直白。比如,有了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律,人类手里就有了一张“寻宝图”,以后的活动就不那么盲目了。新闻也是如此,当我们把这些深藏的规律一一总结,新闻采写忽然间就变得轻松、有序了。

倾听先生之言,再读先生之书,你会发现,他的新闻理论源于实践,又能举一反三快速指导和应用于新闻实践。更可贵的是,他是在“易碎”的新闻世界里逐步逼近真理,没有深厚的学养、洞察世界的功力,实难为之。

采写中,先生多次点拨,每到山重水复疑无路之时,先生的只言片语便能让我感到柳暗花明。如果说,理论的深奥是为了让世界更简单有序,那么,先生的深刻,则是一语中的,让记者茅塞顿开。

面对梁先生,经常有人会问,为何能有这般成就?他也随口说,可能与他的工作经历有关,在新闻采编和新闻管理之间、在新闻实践和新闻理论之间多次换位,这让他能在树林里研究核桃,而不是核桃壳里研究核桃。

上一页
分享到:
(责编:董慧(实习生)、宋心蕊)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