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六年之后回归电视圈 六十天内完成“丝路万里行”
2003年,作为央视《面对面》栏目制作者及主持人的王志在短短四个月时间内被全国观众所熟悉。2008年,王志从央视出走。一晃六年,身份几经辗转,现如今他是中国传媒大学的校长助理。王志的这个暑假过得很不寻常,他以陕西卫视“丝绸之路万里行”节目总主持人的身份重新回归电视圈,用54天时间驾驶汽车从西安一路向西,沿着丝绸之路一直开到罗马。王志轻松地称这是“我的暑假作业”,同时也感叹这是“一次伟大的出发”。
丝绸之路 这是一次伟大的出发
北京晨报:这次旅程对您来说有什么意义?
王志:我为什么会六年后回归电视?一是因为陕西卫视的盛情邀请,且活动对我有吸引力,正好暑假,汇报后学校很支持,老师不能脱离实践,这对我来说就是我的暑假作业。所以我当初想都没多想,接洽得也很顺利,各方都支持,包括家庭。我最初的目标就是尽所能把这个活动做好。接到这个任务时就觉得是一件很大的事情,到从西安出发的时候又提升一步,觉得这是一次伟大的出发。我粗略统计了一下,走丝绸之路作为电视媒体行动,第一次是日本人拍过一个“丝绸之路”,中央电视台组织过一次,但是是在境内,第三次也是央视,在十套开播的时候,凤凰卫视的“千禧之旅”是从埃及、希腊往回走,而且是分段接班式的。从单次行动来说,这次走得最远、参加的媒体最多。大家相互交流,我学会不少东西。尤其是新媒体。顺利时能感受到新媒体的关注,不顺利时能切实得到新媒体的帮助。
北京晨报:整个旅程走下来有什么感受?
王志:过去丝绸之路是物质的交流。这条路上的交流方式和内容与以前有很大不同,主要是大家对信息的渴望。9月7日是习主席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一周年,这个概念得到沿途各国的认同,我切实感受到了,到了格鲁吉亚可以说是巅峰,总统、总理都出来接见我们。这不是对我们个人的关注和热情,而是对我们的国家、对丝绸之路经济带概念的关注。我们在报道的时候,也被人报道。
感动之路 格鲁吉亚总理跟我约饭
北京晨报:有什么特别感动或快乐的事情?
王志:我们沿途有一个例行节目,在每一站都有一个仪式,赠送路桩和小礼物。沿途哈萨克斯坦,当地的一位副州长顶着大太阳,西装革履地列队迎接我们,还给我们弹奏他们的乐器。我那天没采访任务,但还是想跟他们聊聊,结果都超时了,我就觉得对不住他们。有一天我们要采访32岁的格鲁吉亚总理,他最初表示只有半个小时。我就和他讨价还价,说大家各自讲母语,半个小时肯定不行。最后我们一共采访了将近两个小时。之后他非常高兴地跟我说,“我们是朋友了。”他说之后要到中国来,我就说你可以来找我,我请你吃饭。他很认真地说,我会。这种感动是我特别想分享给大家的。
北京晨报:听说您被称为“开心果”、“段子王”,这是怎么回事?
王志:因为路途很遥远、很艰辛,每天也没时间开会,大家就在车里利用车载电台开会、聊天,“入团仪式”是在电台里讲个笑话、唱个歌。不是真正的娱乐,就是逗大家开心。赶上高温天气,吃完午饭,那个时间点很困,开车最危险,还有几天我们开车赶路最晚开到两点,司机不停地轮换人。平时生活中我的话不多,可在这个时刻,我不站出来怎么办?我是一个队员,在这个团里认识我的人最多,身份也适合,我可以闲散快乐地开开玩笑,融洽一下气氛,提问题、讲故事、唱歌,用各种各样的方法提醒大家不要睡着。对我自己也是一个很好的释放,难得的是我们的车队包括卫星车,没因为疲劳出一点事。玩笑底下是真情。我想不管是谁,经过了这一段,都会成为刻骨铭心的好朋友。所以肖云儒老师封我的“娱乐节目主持人”名号,我很高兴地接受了。
北京晨报:一路上遇上过什么特别困难的事?
王志:一路顺利是顺利,但没有想象的简单,比如气候、心理周期等环节,因为时间太长了。肖云儒老师74岁,他谦虚地说自己受照顾,其实谁也没照顾谁,都是自己照顾自己,大家都靠精神力量坚持下来。吃的也不习惯,第一天新鲜,两天还能平静接受,再往后就开始受不了了。遇上油荒,语言不通,不知道国家的方位,也没有Wi-Fi,不担心不可能。但团队磨合得很好,非常专业又有凝聚力,遇上事情都相互支持安慰。我感受到六个字“圆满、整点、安全”,而这是大家克服困难共同努力的结果,克服困难的过程也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未来之路 调整后找一个合适的方向
北京晨报:六年前您离开电视圈,再回归的感觉怎么样?
王志:我对电视很熟悉的感觉还在,这就像骑自行车、游泳,学会了就不会忘。同时这次活动是全方位的,录播、直播还写了不少文字,直播很有挑战性,写文章对自己内心、精神的提升很有帮助,我觉得很受用。一路上的未知因素对我来说是全面提升的过程,直播、语言不通、天气变化大、饮食习惯等,还要克服体力疲劳,但我好像“天生能享这个福”,什么毛病没有,搞得我很不安。对于录播节目《长安与丝路的对话》,我的用心程度和档次不逊于当年的《面对面》。工作上压力挺大,这是我六年后的回归,观众肯定会好奇,你年龄长了几岁,经历也丰富了,还是以前的王志吗?还是以前的风格吗?大家的期待感给我压力,但同时也转化为动力。不知道大家的评价如何,最后的评论权在观众心中。
北京晨报:在过程中有没有关注过观众的反馈?
王志:我听到的是只言片语,不客观,比如那天我蹦极,大家发了短信给我,说“大家都看着你呢,非常好”。我能感受到的是电视这个行业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做电视,声音、视频全都得有。蹦极那天,因为有时差,我们为了对应上国内直播时间,原定的蹦极时间推迟到希腊当地时间五点半,结果延误了蹦极工作人员的下班时间,他们说要多收钱。那天我们主持人之间是手机连线,风很大都快听不清了,还好总体很顺利。我觉得这次报道中一个突出的亮点就是新媒体,现在所谓主流、非主流已经没有界限,新旧界限也很模糊。团队里肖云儒老师的计划是最全的,稿子已经写了五十多篇,每一篇都是范文。
北京晨报:之后是否会完全回归做电视人?
王志:当时没有想那么远,现在也没有具体计划。之后有合适的节目我不排斥,有需求、有能力、又有想法就可以做,现在要先休整一下,学校也开学了,调整后找一个合适方向,发挥一下余热,50岁也还不算余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