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
人民网>>传媒>>正文

【行进中国·精彩故事】一根黄瓜的传奇之旅

2015年01月03日09:59  来源:工人日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行进中国·精彩故事】一根黄瓜的传奇之旅

  2014年12月的一天,冬日阳光覆盖着甘肃省武山县马力镇的北顺村。此时,室外气温已近零下10摄氏度,挑开厚厚的棉布门帘,日光温室里却是一派盛夏的炎热景象。26岁的包兆辉光着膀子和母亲苏响凤趴在地膜上侍弄黄瓜苗,干得汗流浃背。

  西北的冬天,很多土地“冬眠”、农民赋闲,但在北顺村却地不眠、人不闲。两个月后,一种生长在西北高原的“北顺”牌黄瓜,将出现在香港的菜市场里。

  “咱北顺的黄瓜,摘下来一个月不打蔫,吃起来脆生生的,在香港抢手得很,早就被客商预订好了。”北顺村党支部书记刘天绪一边帮着掐苗嫁接一边介绍。

  从西北的偏远山村到繁华的都市,横跨2000多公里,一根黄瓜的传奇之旅,背后隐藏着一个中国的反贫困样本。

  几年前,20岁出头的包兆辉开始对人生感到迷茫。农忙时种地、农闲时打工,攒钱、盖房、娶妻、生子,城乡迁徙的农民工、家中留守的儿女双亲,这样的宿命是否也将成为子子孙孙的未来?

  在这片土地上,迷茫的不只是包兆辉。甘肃是贫困发生率位居全国第二的省份,在全省86个县区中有58个扶贫重点县和17个“插花型”扶贫县,曾有6220个贫困村、123万贫困户、692.2万贫困人口。

  改变发生在2012年2月,甘肃省委决定在全省开展以单位联系贫困村、干部联系特困户为主要内容的“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全省40万干部进村入户结对开展扶贫帮扶工作,省委要求“不实现小康不脱钩”!

  在许多地方,扶贫帮扶无非是捐钱捐物、盖房修路,却往往只能让当地脱贫一时。

  “关键要换脑、造血,要学会创业致富、产业致富。”2012年春天,经过穿针引线,福建省南安市梅山镇蓉中村党支部书记李振生来到了北顺村,蓉中与北顺缔结为友好共建村,开始了“东部先富”带动“西北后富”的尝试。

  蓉中村不靠山、不临海,村民人均不到一分耕地,却拥有18家企业,不足1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每年创造出10多亿元的财富,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的明星村。

  来到北顺村后,李振生办了三件事:一是出资把外出打工的24位北顺村青年送到蓉中村培训,并发给每人1000元的务工补贴和一台手提电脑;二是成立了蓉顺投资发展有限公司,鼓励村民入股,每户一股,每股150元,有400多户北顺人自愿入股,到年底北顺村民眼睁睁看着公司经营农产商贸“钱生钱”、“利生利”,每股分红五六百元;三是协助把蔬菜种植变为产业化经营,注册了“北顺”牌黄瓜,引来了远在东南沿海地区的客商。

  李振生为北顺村“换”了脑子。甘肃省委办公厅、武山县财政局和蔬菜局等联村单位和省市县的联村干部们为北顺村拓展了路子——解决了水、路、电等产业发展的“瓶颈”,改造出1100多座连片日光温室,采取公司牵头、群众入股的方式,建设了年饲养量1万只羊的裕丰养殖小区。

  2012年以来,北顺村人人谋创业,户户办产业,诞生了7个蔬菜合作社、2个农业示范园、15家养殖大户、20多家小微企业,户均1.5个日光温室。2013年,北顺村人均年收入破了万元,预计2014年的人均收入将超过1.2万元,站在了小康村的门槛上。

  陈金元,2012年贷了5万元“双联惠农贷款”,盖起蔬菜大棚专心种黄瓜,一个大棚的年收入超过了4万元。曾经的贫困户包再红夫妇,2012年贷款8万元办起了电焊加工部,2014年还清了贷款,现在家里的年收入超过5万元。包兆辉的父亲包卯定把在外打工的儿子叫回来,一家三口通过贷款办起了养猪场和日光温室。

  来自全省的统计显示,开展“双联行动”以来,甘肃有140万包卯定、包再红这样的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来源:工人日报)

(责编:温璐、李岩)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