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
人民网>>传媒>>正文

砥砺前行新闻路——练好采写基本功

陈特安

2015年01月05日09:43  来源:人民网-传媒频道  手机看新闻

当今媒体日趋激烈的竞争说到底就是人的素质之争。媒体要求新闻记者,尤其是青年记者苦练基本功,是媒体增强核心竞争力、屹立于传媒之林的根本。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新闻从业者似可从陆游饱含哲理的诗句得到启迪:必须全身心投入新闻实践,踏踏实实采访,认认真真写作,苦练基本功。一个合格的新闻人,其新闻生涯是一个不断攀登的漫长历程,要砥砺前行,与时代同步。他”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时刻保持学习求索状态,力求采写出视角独特、见解独到、影响深远的新闻作品。这是一个新闻人成功的必由之路。这样,当两鬓染霜回首往事时,他会自豪地说:“我欢欣过,悲伤过,就是没有在新闻路上后退过。”

每一位要与时代同行的新闻人,都要有敬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文豪高尔基有句名言:”人创造事业,并以事业为荣。”在人的生活中,最能吸引人的、最能激发人经久不息热情的力量就是事业。郭沫若先生说过,离开国家的建设事业,就缺乏正确的目标。记者如果在激烈新闻竞争的风浪中未能牢牢把握住自己,新闻如果偏离国家和人民的事业,那就谈不上有什么正确的新闻价值取向。新闻人要为新闻事业付出心血和智慧,倾注感情与梦想,把自己的新闻梦与中国梦联系在一起,与国家和民族同呼吸共命运,把新闻事业作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来干,力求使自己的新闻作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和正确的舆论导向,尽到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责任。

每一位要与时代同行的新闻人,都要有深厚的知识积累。邹韬奋先生说过:“有志于某种事业者,与其临渊羡鱼,毋宁退而结网,结网无他,即对于某种事业所需要的能力加以充分准备。”成功总是与勤奋为伴的。记者要”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对知识永不停息地求索,犹如科学家在崎岖的小道上攀登一样,下真功夫,来不得半点懈怠和虚假。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只有知识量的积累才能有知识质的飞跃。从而才能厚积薄发,才能练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的新闻功力。

每一位要与时代同行的新闻人,都要有过硬的采访与写作基本功。纵观中外著名记者如邹韬奋、范长江、穆青、范敬宜、斯诺等都是采访与写作高手。每个记者都要像他们一样成为著名记者不大可能,但最起码要当一个善于采写的好记者。应该能够采写出自己满意、受众也满意的新闻作品。“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记者采访前要做足准备“功课”,采访才能成功。美国著名记者迈克·华莱士为了采访邓小平,事前收集了大量相关资料,正是由于有大量资料做铺陈,才使他的采访挥洒自如,一气呵成。中央电视台资深记者水均益,为了对克林顿采访半个小时,据说足足准备了半年之久,结果采访取得圆满成功。同时,新闻发现力是记者采访必备的一项基本功,面对正在发生的事件或事实能及时有效地判别其中蕴含的新闻价值。《纽约时报》著名记者迪姆士?泰勒初涉新闻行当时遇到的挫折值得借鉴。他去采访一位著名女演员的首场演出,到剧场后发现演出已经取消,他就回家睡觉了。半夜,他突然被电话铃声惊醒,编辑告诉他:其它各报都在头条位置登出了这个女演员自杀的消息。编辑气呼呼地说:“像这样的女演员首场演出被取消,本身就是新闻,背后还可能有重大新闻。记住:以后你的‘鼻子’不要再感冒堵塞了。”有句名言说:“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正道出了新闻记者在信息世界里应有的状态。

每一位要与时代同行的新闻人,都要有心存“新”字的创新精神。新闻写作则要力争题材新,立意新,结构新,语言新。题材新,就是要敏锐地抓住新精神、新形势、新事物、新问题做文章。立意要新,就是要密切跟踪国内外形势,随时根据变化了的新情况做文章。结构要新,就是要尽量使主题和论据有机地融为一体,从而鲜明地突出主题。语言新,就是要力求言而有旨,言而有文。如果言而无旨,新闻作品没有思想深度,文章就缺乏正能量;如果新闻作品言而无文,没有文采,索然无味,则其行不远,传播力有限。记者有了这样的执着精神和创新观念,他才会有不同于他人的写作能力。

新闻人的一生像首诗,有自己的韵律和节奏。它的每一个音符和韵律都在记录着自己的历史。我深感需要从历史的高度审视自己在时间的沙滩上留下的足迹,尽力让自己的一生跟上时代的步伐和节奏,力争让新闻作品有助于奏响时代的主旋律。(本文作者为人民日报国际部原主任、高级记者,全国第四届韬奋新闻奖获得者)

(责编:赵光霞、宋心蕊)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