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今传媒》>>2015年·第1期
人民网>>传媒>>正文

综艺节目与真人秀节目的关系探析

金俊荣

2015年01月05日16:23  来源:今传媒  手机看新闻

摘 要:电视综艺节目和真人秀节目是两个并举的不同类别,还是前者中包含后者?在电视生产业、研究界、观众中都有一定的混乱,它们的相互夹缠影响了学习者的认知。这种局面的形成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因素。一方面,我们应该承认它们的不同,在内涵上将它们区分开来,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顾及到历史原因与现实的情况,对其关系有一个恰当的处理。

关键词:综艺节目;真人秀节目;关系

“电视综艺节目”、“真人秀节目”的词藻经常出现,但对它们的内涵界定,学界并无多大共识。由此带来的它们相互关系的夹缠不清,经常令人陷入困惑。笔者以中国知网的相关论文和教学过程中的教科书为例,对其做一探讨。

一、电视综艺节目和电视真人秀节目的夹缠

在很多以电视综艺节目发展为研究对象的文章中,都把20世纪90年代初出现的综合演出类节目看作中国综艺电视节目的起点;把真人秀节目作为综艺电视节目的现今阶段。中国传媒大学副研究员、博士张国涛较早提出此种观点,他在《中国电视综艺的四个浪潮及其思考》一文中的观点是:“中国电视综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历史轨迹,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而每一个阶段中又有一个综艺节目类型占据着主导地位,这些主导类型背后又分别体现着四种不同的‘电视观念’,即表演、游戏、益智、‘真人秀’。正是这四种“电视观念”分别引领了中国电视综艺发展的四个浪潮。[1]”这种观点如今在对电视综艺节目的历时性研究中,有广泛共识。

在绝大多数明确以真人秀节目作为研究对象的论文中,都以世纪之交生存挑战型节目的出现作为真人秀节目的起点。此后出现的游戏、选秀、益智、相亲、求职等都可以作为真人秀节目发展的不同阶段的次类型。至于它跟综艺的关系,则基本不会谈及。所以,在他们看来,真人秀节目横空出世,是一个自足的电视节目形态。

教科书的处理也分两类。其一,在“章”的设置上只有“电视综艺节目”,把真人秀节目作为电视综艺节目的子类,以胡智峰主编的《电视节目策划学》为代表;其二,将它们并举,同时有综艺节目和真人秀节目两章。以熊忠辉主编的《广播电视节目形态解析》和吴保和的《电视文艺节目策划》为代表。但它们在论述中出现了互相夹缠的现象。如熊忠辉的第六章《电视综艺娱乐节目形态解析》中和第七章《真人秀节目形态解析》中,都把《交换空间》作为例证。《电视文艺节目策划》还出现概念界定和节目分析两张皮的现象。吴保和这样阐述综艺节目:“综艺节目,就是将各种艺术表演,如音乐、歌舞、戏剧小品、戏曲片段、相声曲艺、魔术杂技、武术等综合在一起,组合成一台完整的文艺表演节目。顾名思义就是综合的艺术。[2]”而选择例证进行分析时,却选择了湖南卫视的《快乐大本营》、江苏卫视的《欢乐总动员》、安徽卫视的《超级大赢家》,强调节目的搞笑特质:“以‘搞笑’的方法来做游戏、以‘搞笑’的语言来制造喜剧效果,甚至在节目中强调出丑、做鬼脸、有意唱错、说错、或调侃长得难看的搭档主持,以‘审丑’形态造成娱乐性,经常是这类节目的特征之一。”其所举例证,与其阐述的概念对照,看不出明显的关联性。如果说娱乐性是综艺节目的功能之一,但同时它也是真人秀节目的功能之一。娱乐至上的特性实在不能说明二者的区别。那么,为什么会出现综艺节目和真人秀节目的夹缠,它们到底应该是一种什么关系呢?

二、电视综艺节目和电视真人秀节目互相夹缠的原因

“几乎所有的国家、地区,早期电视中都由综艺节目来唱主角。[3]”中国综艺节目唱主角的时期开始于1990年的《综艺大观》《正大综艺》。《综艺大观》在2004年10月8日,因收视率不断走低而被“末位淘汰”,而《正大综艺》虽历经多次改版,至今仍活跃在央视的舞台上。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区别呢?

从内容方面来说,《综艺大观》内容以小品+歌舞为主,曲艺、戏曲、杂技、魔术为辅,是综合了各个艺术门类的表演类栏目;《正大综艺》主要以猜谜形式向观众介绍世界各地的风光、习俗、名胜、趣事。《综艺大观》提供艺术表演,目的是给观众的是审美享受;而《正大综艺》主打游戏,提供的是休闲和消遣。《综艺大观》在1999年度进行了一次改版,但未能改变其提供艺术审美的大方向;而《正大综艺》却在历次改版中保留个性的同时不断强化娱乐功能。把初期的“世界真奇妙”、“五花八门”、“名歌金曲”三个板块,和如今的《正大综艺?墙来啦》《正大综艺?谢天谢地你来啦》相比较,已很难看出它们是同一档栏目。

它们都以“综艺”命名。《综艺大观》综合的是各个艺术门类,提供给观众的是艺术演出的拼盘,对艺术作品创新的依赖是致命的。当台上说出上句,台下能接下句的情形出现,节目也就离寿终正寝不远了。而《正大综艺》的游戏,却能不断明确规则,根据观众的需要适时调整形式和内容。如果说,初期的《正大综艺》还有文化与艺术的综合,到现在它已经是一个综合游戏、明星、竞赛、规则、设计场景、真实记录的节目了。

另一个经常被当作名牌综艺节目的是《快乐大本营》。《快乐大本营》自1997年7月11日开办,初登场时,散发青春活力的嘉宾,善于插科打诨的主持人,游戏的加入,就与央视严肃正式的综艺节目有很大区别,它是一个以娱乐性为主的节目。有人称之为“大综艺”节目,是因其集文艺、游艺、新闻、访谈、猎奇、绝技等于一体。它虽然有文艺演出的内容,但“文艺”更多地作为一个配角,成为“游艺”的一部分。2004年以前,基本走明星路线,但侧重的是明星参与游戏,展示明星在舞台上的即兴发挥和舞台背后的生活,2004年以后,开始以普通观众为主角。2004年的“你最红”系列活动,基本元素是普通人、竞赛、胜利、剧情式的跌宕起伏。2005年的主持人PK和主持人选秀,其实走的都是把主持人还原成普通人的路子。2008年后主要以偶像明星来的互动、游戏、访谈为主要的节目,“明星+游戏”模式,仍然是展现明星普通人的一面。

所以,《正大综艺》《快乐大本营》相比《综艺大观》,还是有很大区别的。这个区别其实就是综艺节目与真人秀节目的区别。综艺节目出现的时候,其形态特征是明确的,界定上没什么疑义,但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与其他形态的融合演变,而界定的研究与认可又滞后,逐渐形成了与真人秀形态的夹缠。

三、综艺节目与真人秀节目的判定

综艺节目与真人秀节目的内涵和外延,有无数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过阐释。由于篇幅的关系,本文不在此做一一罗列,只做一个大致的归纳。除了上述吴保和的《电视文艺节目策划》一书中对综艺节目的界定外,胡智峰《电视节目策划学》一书中,提及《广播电视词典》和高鑫对电视综艺节目的界定,熊忠辉主编的《广播电视节目形态解析》一书中也总结了侧重点不同的三种观点。笔者认为,不论何种指向,都着重于中心词“综艺”。即综合运用各种艺术手段的表演,观众能从中得到艺术审美和艺术享受。

真人秀节目被引进我国,到现在也只有十几年的时间,它吸引了众多的研究者的目光但还来不及达成共识。关于真人秀节目的定义,我国学者尹鸿、冉儒学、谢耘耕、陈虹、马仲男、段鸣镝、苗棣、徐舫州等都有过阐释。如果和“综艺”节目走一样的路线,可采用尹鸿先生的定义:“真”是它的特色。“人”是它的核心、根本。“秀”是指虚构和游戏[4]。学者们基本认同的是:“真”——真实环境、真实记录;“人”——真面目出现,展示自我和人性;“秀”——竞争的目的、过程和规则都是预先设计的。对真人秀节目界定的分歧来自关于“真人秀”之“人”的表述。谢耘耕、陈虹、段鸣镝强调了“普通人”的身份,而其余学者并未对普通人和明星加以区分。这在真人秀节目发展的早期并不具有多大的意义。从生存挑战型节目到益智、游戏、选秀节目,其参与“人”都是普通人,即“非职业演员”。此后出现了从平民秀到明星秀的发展,这其实是追求收视率和经济效益的结果。

参与综艺节目的表演者是要为观众提供艺术享受、审美娱乐的,所以他们需要有一定的专业艺术水准和较高的知名度。所以明星、演员的角色身份是必要的。而在真人秀节目中,或者强调普通人的身份,或者强调明星还原普通人身份。真人秀节目中的明星,不再以为观众提供专业演出为重点,而是展现他们作为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的一面为看点。

另外,参与者的参与内容、场景、参与者目标、呈现手段都是区分的指标,如下表所示。

四、结 论

按标准区分,大致可以把一些节目做一个分辨。《正大综艺》、《快乐大本营》诞生于综艺节目雄霸天下之时,也有“歌唱”“舞蹈”等艺术表演元素,但究其真实,“综艺”在节目中并不占主导地位,它们并不能算真正的综艺节目。盘点一下现今收视率较高的娱乐节目,《我爱记歌词》《中国达人秀》《中国好声音》《爸爸去哪儿》《花儿与少年》《非诚勿扰》等,虽然有艺术表演元素,但或者是表演竞技秀,或者是专业特色秀,或者是生活情境秀,没有真正的“综合的艺术”,所以,都应该属于真人秀节目。

如今,典型的综艺节目基本在节日晚会上出现,以栏目形式出现的基本不可见了。综艺节目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衰落。综艺节目虽然衰落了,但在历史的语境中,它已经是一个存在,在现实的环境中,我们还是不可避免地遇到它们的夹缠问题,这种夹缠不会因为一个一刀切的结论而终结,所以,我们大致可以这样处理综艺节目和真人秀节目的关系:承认电视综艺节目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电视综艺节目,包括典型的综艺节目和以娱乐、休闲、消遣为目的的真人秀节目;狭义的电视综艺节目是那种综合传统的艺术表演的拼盘式节目,它和真人秀节目是并列的两个类型。真人秀节目有它自己的次类型。(作者系北京青年政治学院传播系副教授)

 参考文献:

[1] 张国涛.中国电视综艺的四个浪潮及其思考[J].现代传播,2005(9).

[2] 吴保和.电视文艺节目策划[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2.

[3] 苗棣.美国经典电视栏目[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

[4] 尹鸿.真人秀节目分析[EB/OL].http://tech.sina.com.cn/other/ 2003-10-29/1906250048.shtml.

(责编:谢琳(实习生)、宋心蕊)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