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29日,在山东无棣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刚刚启用的建设服务大厅,工作人员正在为前来办理业务的群众讲解办事流程。经济日报记者 李树贵摄
。
日前,上饶市农行业务员到当地企业现场调研、介绍贷款业务。江西上饶银监分局改进作风,对小微企业服务的机构设立、自助设备和业务创新简化审批流程,下放审批权限,拓宽了辖内银行业服务小微企业途径。
为更好激发市场活力、推动经济发展,新一届党中央、国务院把“简政放权”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马前卒”、“当头炮”。
一年多来,简政放权迈出重要步伐。截至去年12月31日,在2014年召开的40次国务院常务会议中,有23次会议提到“简政放权”,本届政府需要削减三分之一的行政审批项目的目标已完成。
简政放权持续发力、不断加力、上下接力。政府权力的减法,切断了干预企业微观事务的看不见的手;增强治理能力、提升公信力、健全公共服务体系的加法,使政府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与人民群众的客观要求。
减法:已呈燎原之势
2014年12月1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了新一批简政放权措施,再取消和下放108项主要涉及投资、经营、就业等的审批事项。
“减法”先自中央开始。2014年2月7日,国务院印发《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方案》,拉开了工商登记制度改革的大幕。地方政府积极响应推进改革,变先证后照为先照后证,变实缴资本为认缴资本,变一址一照为一照多址。2014年3月,国务院审改办公开了国务院60个部门的行政审批事项汇总清单,共计1235项,各部门不得在清单之外实施行政审批,“权力家底”首次亮相。
作为政府自我革命的“先手棋”和宏观调控的“当头炮”,简政放权步子越迈越大。
改革需要“含金量”。连续两年对《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的修订,使需由中央层面核准的项目减少76%,92%的企业境外投资项目为备案管理,中国企业与资本“走出去”的便利化水平大大提高;全国推行的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大大降低了企业准入门槛;行政事业性收费大幅减少,每年减轻企业和个人负担约100亿元;一系列资质资格许可事项和评比达标表彰项目被取消,打掉了市场主体创业兴业的“拦路虎”。
“减法”已呈燎原之势。天津市通过推行一枚印章管审批、一个部门管市场、一份清单管边界、一支队伍管全部、一个平台管信用、京津冀通关一体化,化“繁”为“简”,变“揽”为“放”,规范权力运行;江苏苏州张家港市凤凰镇从乡镇行政审批服务事项中梳理出与群众密切关联的事项,通过权限下放和数字化网络平台,将事项办理延伸到各行政村与社区的便民服务室。
从边缘性事项到核心性事项、从局部性事项到全局性事项、从经济领域到其他领域、从具体措施到制度建设、从中央到地方,伴随着简政放权的坚定步伐,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紧密结合、同步推进。
2014年下半年,国家发改委启动政府服务大厅的建设,涉及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的投资核准、企业债券发行、节能评估等事项,在这里可以实现一站式办理。
“我去大厅学习,正好看到新疆兵团7师分管工业发展的负责人和平安证券的业务人员在咨询室了解小微企业集合债券的发行情况,看了很受启发。”原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张晓强说,在政府服务大厅能第一时间了解项目的具体进程,还有专人负责解释。
加法:保驾更要护航
在“减法”的改革进程中,如何避免甚至杜绝明减暗增、越减越增、不减反增的现象?怎样确保政府“瘦身”后不反弹?什么样的体制机制保证才能更好地巩固简政放权的成果?
要保证改革质量,在减法之外还需“加法”口诀:加强宏观管理、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加强制度机制建设。
“推进简政放权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国家行政学院教授、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秘书长王满传说,相对于大批量短期内取消或者下放行政审批事项,事中、事后监管体系建设相对滞后,一些部门和地方改革目标不明确,部门、地方与领域的改革进展不平衡,横向配套不够,纵向联动不够。
王满传说,要继续推进简政放权,就需要对“行政审批事项”进行统一规范,继续取消下放行政审批等事项,提高审批行为的规范性,加大地方改革力度。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并不意味着政府当“甩手掌柜”,而是将重心放在营造法治环境、健全公共服务等方面,加快织好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安全网”。
转变职能、减少微观事务管理后,政府腾出了更多精力管宏观、抓大事、议长远、谋全局;大量减少行政审批后,政府由事前审批更多地转为事中事后监管,实行“宽进严管”,发现问题必须叫停、处罚,这往往比事前审批难得多。
放管结合,使政府的服务水平跟得上市场和公众需求;苦练“内功”,提高政府的管理水平,最终实现管放自如——这样的“加法”,对政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记者了解到,不少部门已开始演练自己的“加法”口诀:银监会、质检总局等部门明确了有关审批事项取消下放后搞好衔接落实和加强监管的要求;交通运输部提出有关海事管理审批事项取消下放后的27条规定;浙江省将政府权力清单、企业负面清单、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清单公布,框定瘦身后的政府权力,坚决防止反弹。
乘法:激发倍数效应
随着简政放权的不断深化,改革红利得到了进一步释放。政府对微观事务的干预减少了,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花的精力更多了,市场主体“被松绑”,企业的活力、全社会的创造力和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被深度激发。
政府与市场理顺关系,对于激发市场活力的作用立竿见影。
据国家工商总局统计,自2014年3月1日商事制度改革实施,截至2014年12月8日,全国新登记注册市场主体1004.71万户,比上年同期增长16.65%,平均每天新注册企业由改革前的6900户上升至现在的1.04万户。新增个体私营经济从业人员持续快速增长,成为解决就业的主渠道,全民创业热浪滚滚。
2014年以来,国务院多次部署减少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12月12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再一次部署,取消景观设计师等68项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促进职业资格规范管理,推动市场化职业水平评价。取消这些职业资格降低了部分职业的就业门槛和准入限制,减轻了用人单位和各类人才的负担,释放了各类人才创新创造的活力。
在上海自贸区,仅“负面清单”一项就带动了市场主体快速增长,在新设外资企业中,九成以上为“负面清单”以外采用备案制的企业。
在天津滨海新区,发改委、经信委、商务委等18个部门的216项审批职责连同部分审批工作人员一并从原单位剥离出来,全部划到新成立的行政审批局,将过去分散在各部门的109个审批专用章简化为一个章,实现了“一枚印章管审批”。
数据显示,新行政审批局挂牌以来,天津滨海新区新设立企业6787家,同比增幅达62.5%;新设立企业注册资本达到1363.73亿元,同比增长119.1%。
“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要进一步激发民间投资创业的潜力,释放市场蕴藏的活力,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国家工商总局局长张茅说,坚持宽进严管结合才能巩固并释放更多改革红利。2015年,国家工商总局将通过建立统一开放、透明公平的竞争规则,使市场主体平等接受优胜劣汰的考验。(经济日报记者 陈莹莹 孙 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