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的第一天,通往大凉山的道路泥泞而曲折,记者经过三个多小时的颠簸,来到了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见到了彝族气象观测员乔文。
“您好,我是乔文。”一位身高一米八,有些腼腆、瘦弱的男子向记者走来。
1982年出生的乔文,外表看起来和他的年龄有些不符,长期的高强度工作、恶劣的气候环境使这个彝族汉子身上多了些岁月的痕迹。
“今天气温比较低,你们多穿点。”乔文嘱咐记者。这里海拔2134.2米,昼夜温差大,最低气温可达-21.7℃,年平均降水量1033毫米,每年大概有十多天的降雪天气。乔文说,遇上降雪天气,站里就一个人,再加上交通不便,根本没办法离开。这里雷电天气特别多,冬天有时候下雪都会打雷。“直击雷可以用避雷针防,可是感应雷就不好防了。雷打在防护网上,有时候还有火花,挺吓人的。”
这里原是昭觉县气象局旧址,常年只有乔文和他的三个同事,他们要保障数据一天24小时传输不间断。由于长期只吃些干粮和泡面,乔文的体重比刚参加工作时轻了许多,而且患上了慢性胃溃疡。说起在这里工作的最大感受,乔文默默地想了想说:“孤独,不过这也算是一种别样的享受吧!”这位彝族汉子的话听起来轻松,可是记者心中却感到隐含的无奈。
当被问及如何享受孤独时,这位彝族汉子笑了:“一天也说不上几句话。磨性子呦!欢迎你们来这里体验生活哦!”
“我们没有周末和节假日,人手紧,不值班的时候,就要回局里帮忙。”乔文说。昭觉县气象局编制18人,现在算上观测员一共只有10人。“这里环境恶劣,经济条件不好,夫妻两地分居的不少,人员流动大。”1996年开始参加工作的鄢勇说:“我们当初的19个人,现在就剩下了5个。”2008年参加工作的乔文已经算是前辈了。
就在记者采访时,值班室里突然响起了音乐。这是闹钟,每天15时、16时、17时,他们要向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传送航报。“这也是我们工作的一部分。现在气象观测实现了一体化,与之前相比,人工观测工作量减少了许多,但气象业务软件的本地化应用有所欠缺,我们必须人工对其校正,判断数据是否符合逻辑。”乔文说。
由于使用的是农村电网,气象观测站时常断电,特别是到了冬季枯水期。“断电期间,数据信息传输不能断,一年发电机就用坏了不少,每个月的柴油钱就上千元。”县气象局局长阿生伍呷说。
就在记者采访的前一天20时左右,正值气象业务应用软件切换,突然断电了。“我们一边用蓄电池继续工作,一边准备发电机。”乔文说。然而,电压不稳,整个系统瘫痪了,电脑电源烧坏了。接到报告的鄢勇,立刻在县城里找了维修电脑的师傅。乔文他们则手动接收数据,不敢有丝毫懈怠。凌晨1时左右,乔文才结束了一天的工作,此刻他才想起来,已经一天没有给在西昌的妻子和孩子打电话。
乔文的妻子是一名护士,一个人带着一岁多的孩子住在西昌市区,虽然只有3个小时左右的路程,但他2014年只回过3次家。“孩子1岁多了,都不认得我。”说到孩子,乔文脸上写满了无奈与愧疚。
“心里咋会没有怨言,但那是他的工作。”乔文的妻子说。而乔文希望新的一年昭觉到西昌的路能赶快修好,站里多来些人,“能抽出点时间多陪陪家人”。
记者手记>>
“这里根本留不住人,五年就换一茬了,像乔文这样两地分居,一直在坚守的已经不多了。”记者来到这里后,阿生伍呷向记者说得最多的就是“缺人”。在昭觉县气象局,10个人里有4个人属于夫妻两地分居,工作5年以上的不到7个,几乎全是80后。
在这里,乔文的“孤独”是一种普遍现象。要想留住人才,不能仅仅靠气象部门一家之力。昭觉是全国彝族人口大县,彝族人口占全县人口的97%以上,属于全国贫困县之一。对于少数民族地区,应在遵循其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结合当地实际,大力发展民族特色产业,才能让一个地方从根本上告别贫困。只有这样,才能留住人才,才能让乔文远离“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