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
人民网>>传媒>>正文

行进中国·精彩故事

他们为何能获国家科技奖?

2015年01月13日10:49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行进中国·精彩故事:他们为何能获国家科技奖?

  1月9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的颁奖台上,习近平微笑着为已88岁高龄的中国“氢弹之父”于敏颁发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于敏背后的故事也随之浮出水面。此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的科学家们背后还有哪些故事,他们缘何能获此大奖?为此,本报采访了部分获奖科学家。

  每个科学家都有一段故事

  他们为什么能获得国家科技奖?科学家背后的故事足以回答这个问题。

  随着国家最高科技奖的揭晓,于敏的故事也一点一滴被发掘出来。他隐姓埋名30年,被解密之时,连他的妻子都惊讶:“没想到老于是搞这么高级的秘密工作的。”由于精神压力大和过度劳累,于敏患有严重的胃病,曾三次与死神擦肩而过。

  同样经历30年磨练的是“醇制取低碳烯烃(DMTO)技术”。刘中民和他的团队研制出了制取石油替代品的技术,获得了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很少有人知道的是,从上世纪80年代到现在,此项目历经了科学家近30年的研究,熬夜通宵成为了他们工作的常态。

  科学家有时不只要面对技术,季学武还是一位“理财师”。生活中他“精打细算”,将省下的钱投入到科研当中。2000年,他和另一位课题组成员凑齐2万元,作为项目经费,开始了“汽车电动助力转向技术”的研制,这一做就是十年。“科研用的一些器具,都是老师自己花钱买的。”学生这样评价季学武。功夫不负有心人。季学武和他的团队解决了行业共性技术难题,打破了国外垄断。

  “如果不加班、不出差,家里人都会感觉不正常。”机械科学研究总院的单忠德说,团队中有刚毕业的学生,也有刚刚结婚或生子的青年骨干,由于后来需要解决生产线现场的诸多问题,只能老给家人开“空头支票”,团聚成为一种奢望。

  既“大气”又接“地气”

  在中国,每天有144亿个电话和短信、240万笔证券交易、137亿千瓦时的电力输送……这些行为所产生的海量数据,最终都要汇集到主机系统,主机系统可谓一国信息系统的核心命脉。但在“天梭K1高端容错计算机”研制成功之前,中国却不得不使用外国设备。正因如此,打破技术垄断的“高端容错计算机”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其项目第一完成人浪潮集团首席科学家王恩东说,该项目动用460人,历时45个月,投入7.5亿元,进行了100多项技术创新和改造,使中国成为继美日之后第3个有能力研制32路高端容错计算机的国家。

  纵观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既有涉及信息战略、石油战略、新能源战略等“大气”的项目,也有许多接“地气”的项目。

  也许在未来某天,困扰拳王阿里的帕金森病、偷掉铁娘子撒切尔夫人记忆的阿尔茨海默氏症、夺走天才科学家霍金运动能力的肌萎缩侧索硬化症,都会被“一网打尽”。向这些绝症宣战的是中国科学院的周琪团队。他们研究的“哺乳动物多能性干细胞的建立与调控机制研究”获得国家自然奖二等奖。周琪团队通过“非胚胎”的第三种方式,首次获得了完全由诱导性多能干细胞发育而成的健康小鼠及后代,被评价为干细胞研究的里程碑。“这个技术可以实现未来人类身体组织的修复和再生。”周琪说。

  接“地气”的获奖项目还有很多:重型柴油车污染排放控制高效SCR技术,为扫除大气灰霾提供希望;“先天性室间隔缺损性心脏病”有了微创治疗,使儿童健康的“第一杀手”不再猖獗……

  三大方向成科技奖趋势

  对这几年国家科技奖统计分析发现,潜心研究、学术诚信以及激励青年科技人才,这三大方向成为科技奖评奖趋势。

  一个很明显的信号是,今年评奖强化对潜心研究的引导。2013年,首次限定同一年度每人只能作为一个项目的前三完成人;2014年,限定同一年度每个人只允许作为一个项目的完成人。国家科技奖励工作办公室副主任陈志敏表示,这样能有效避免频繁报奖和搭车报奖,进一步提高研究质量,引导科技人员潜心研究、厚积薄发。

  据统计,2014年获奖项目中,从立项到结题的平均时间为10.7年,其中自然奖为12.2年、发明奖为10.2年、进步奖为10.4年。研究时间最长的,是自然奖二等奖项目“中国两栖动物系统学研究”,从1961年7月开始到2010年3月结束,历时49年。

  陈志敏说,评奖标准如今更加强化对学术诚信的引导。据了解,国家科学技术奖励评审对学术造假采取“零容忍”态度,针对占用他人成果报奖和拼凑报奖的问题,要求报奖人提交知识产权共有人的知情同意证明和不同单位间的人员合作关系证明。

  在此次奖励改革中不难发现,国家继续强化对青年科技人才的激励导向。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4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指出,“要破除论资排辈、头衔崇拜,敢于让青年人挑大梁、出头彩”。

  据了解,从2013年起,国家自然科学奖首次为40岁以下的青年科学家设立专门推荐渠道,不受推荐指标限制。2014年度获奖项目主要完成人的平均年龄为47.3岁,获奖项目中最年轻的第一完成人是35岁的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检修公司员工王进。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