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特稿(记者 李笛)陈万千弓着背,走在回家的路上。夕阳下,陈万千的影子被拉的很长,照在回家的石子路上。谁也无法数清,为了修这条石子路,这几年来,陈万千在这走了多少个来回。
以前,这条石子路并不存在,而是一条很窄很窄的田埂。后来,陈万千独自一人拿着锄头、铁锹,花了近一年的时间,把长约800米的田埂路变成了宽近两米的石子路。陈万千将数十年来攒下的12万积蓄,全部变成了石块,铺在了这条乡村小路上。
路难行
浙江省新昌县回山镇红联村屯坑自然村与台州的天台县、金华的磐安县三县交界。如同特殊的地理位置一样,陈万千的口音也是三县交集。
今年71岁的陈万千,并不能确定自己是附近哪个县的人。在他的记忆里,4岁时,他就失去了父母;12岁时,给新昌当地的一位孤寡老人做了养子。
陈万千的家并不在屯坑村的村中心,而是位于当地一个名叫“石罗畈”的角落。每次,从石罗畈去回山镇赶集,需要走近800米的“小路”,然后就可以直抵附近的一条往来新昌和天台的公路。
“小路”其实还不能被称为路,只是一条田埂,连摩托车都无法开进来。每一次从镇上赶集回来,陈万千在公路上下车,然后需要用肩膀把买回的物品扛回来。
种种不便还不局限在陈家。“小路”附近的近百亩农田不管是施肥,还是丰收后农作物拿到镇上去卖,也都需要用最原始的办法“扛”。
陈万千曾经找过村领导,希望政府能够修路。之后,村领导打报告给镇里,得到的答复是“不可能”。
回山镇分管交通的人武部吕部长告诉央视网记者,石罗畈一带偏僻,仅陈家10多人居住。在当地财政经费有限的情况下,不可能单独为陈家修一条路。
虽然,整个新昌县,只有陈家住在那条路上。但是小路再远一点点,是天台县三友村。“三友大半个村都要从我们这里经过。”当地村民说。
在得到村里的拒绝后,陈万千决定自己修路。可10多年前的陈万千并没有钱,修路的梦想就只能埋在心里。
这么多年来,田埂路依然是陈万千每天要走的那条,只是随着路旁农田的翻新,田埂变得越来越窄。
修路
2011年的秋天,陈万千决定开始自费修路,那一年他68岁。“当时家里已经有了10多万,我看修路的钱也差不多了。”陈万千说。
确切的说,那时陈万千的积蓄是12万元,这是他30年的全部积蓄。
当陈万千决定自费修路的消息传出时,还是令村民无法相信。“这个平时连豆腐都不舍得吃的老头,会做那样的事情?”一位村民说。
整个修路工程从2011年9月开始,持续了10个月。陈万千先后请了两个小工,帮助搬运石头。陈万千说:“请小工主要为了抓紧时间,一共花了2万元多的工资。”最终,因为心疼临工的工资,半年之后,陈万千辞退了小工。
工地开工不久,冬天就来了。在村民的记忆里,经常可以看到工地上的火堆。那时候,因为天冷,陈万千用附近捡来的树枝生起了火堆,感觉冷的时候,就在火堆旁烤火。
那时候,哪怕下雨,陈万千依然穿着雨披独自在工地上。“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早点完工,了却自己的心愿。”陈万千抿着嘴,说得斩钉截铁。
田埂路需要拓宽,很多地方要占用路旁的农田。每次在这个时候,陈万千都去和乡邻换田,用自家田去换修路要占用的田。在路修好之后,陈家所换的农田涉及当地两个县、7个自然村、13户人家,不过也就因为这,陈家已经无田耕种。
在陈家的亲戚眼里,小路上的每一个石子都印着陈万千的汗水。“连那些用来做路基的大石块,都是他自己砌起来的。”亲戚说。
路基的大石块都是青色的,默默地埋在小路的下面。路面,铺着平整的石子。如今,路修好多年,路面已经能够清晰的看到车子开过留下的两道印痕。
陈万千年轻时,曾经在村里干过泥水工。家中的两层房子、土灶都是在80年代时自己建的。只不过数十年过去了,楼房没有翻新,土灶也没有重新再建,一切如同蒙上了一层厚厚的灰,看上去昏暗、破败。
造福
在工程接近尾声的时候,出现了资金紧张的问题。那时候,陈万千12万元积蓄花得所剩无几。“最后向儿子们要钱,我就很直接的跟他们说,钱用完了,路还缺点石子,大家筹钱。”陈万千说。
陈万千的三个儿子家中并不富裕,每人拿了1500元。最后,还向已经出嫁的女儿借了8000元。
每次说到这里,陈万千欲言又止。在陈万千眼里,向出嫁的女儿借钱修路,并不是非常光彩的事情。如今,还上这8000元的借款,成了陈万千最大的心愿。
路修好了以后,过路的人越来越多。天台三友村的村民都骑着摩托车,然后把车子停在陈万千的屋子旁,再步行回家。
路旁100多亩农田在丰收的时候,也再不用把农作物扛到800米远的公路旁了,村民可以直接把车子开上新建的石子路上。
看着这一切,陈万千觉得很有成就。“虽然路是我修的,但都是大家用的。”陈万千说。
村里的老友跟陈万千开玩笑说,他一辈子的梦想,就是修这条田埂路。“如今梦想实现了,也没有目标可以追求。”
但是,陈万千觉得不会。他对记者说:“现在自己身体很好,以后要做得事还有很多,可以修路,可以在路上拔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