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天下午,海南省三亚市妇幼保健院助理院长韦辉来到三亚市育才镇梅村剪哈组38号,温暖的阳光洒在这个黎族农家小院。28岁的吕能身穿绿色T恤,脸上带着淡淡忧伤。她的儿子小强今年已经4岁,正在屋里看动画片。
看着欢蹦乱跳的儿子,吕能想起了4年前的往事,眼圈泛红,眼泪忍不住掉了下来。吕能怀孕20周时被检查出贫血,想打胎又怕不能再孕,而生下来万一生产时大出血就会有性命之忧;到医院生产又担心花费高,真不知如何是好。
韦辉通过妇幼直报系统了解到吕能的情况,为她申请了1万元的高危产妇救助金。再加上新农合报销的费用,吕能踏踏实实地在医院待产。吕能拉着韦辉的手哭着说,是当年的救助金救了她娘俩的命。
韦辉和她拉起家常,动员她申请贫困低保基金,先输血再造血,日子会一天天好起来。
像吕能这样的高危孕产妇,在三亚的住院分娩率达到100%。到2014年底,全市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项目累计发放120.84万元。
从吕能家里出来,韦辉又驱车直奔三亚市吉阳镇卫生院荔枝沟分院,了解妇幼儿童建档工作。他查得严,问得细,好多事他比工作人员都清楚,基层妇幼工作人员什么事都糊弄不了他。
以产科适宜知识、儿童保健核心技术、母婴保健专项技术、妇幼卫生监测和各项目管理为主要内容,三亚市建立健全市、镇、村三级网络。这需要有专职的保健员,“上头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否则依然是“线断、网散、点上没人”。
“让保健员吃上皇粮。”韦辉积极争取财政的支持。209名村级保健员的劳务补助纳入市财政预算,三亚市是海南全省唯一把村级保健员的劳务补助纳入财政预算的地级市。
2014年三亚市的妇幼工作取得历史性突破,孕产妇死亡率从2000年的144.33/10万下降到2014年的0;婴儿死亡率从2000年的14.85‰下降到2014年的7.52‰,下降近50%。
公共卫生关系到每个人。流动人口同样要纳入管理,为了核实每个儿童的信息,三亚妇幼保健院儿保组组长陈洁也受了不少委屈。一名外地生意人的婴儿夭折了,陈洁打电话询问,一听是妇幼保健院的电话,家长就开始骂,根本就不给人说话的机会。人家不配合,不愿让人知道,陈洁就只好找公安、找居委会、找接生医院,终于把信息核对准确。
陈洁说,“基层是金字塔的塔底。不了解到最真实的情况,就无法反映真实的妇幼健康情况。”回望走过的17年妇幼工作路,韦辉说,临床医生服务的是个体,公卫工作服务的是群体。筑牢公共卫生的网底,温暖的是每一个人。
撑起健康“保护伞”(记者手记)
只治不防,越治越忙。长期以来,医疗公卫是一条腿长,一条腿短。公共卫生投入不足,最终是大医院人满为患,医生处于战时状态,老百姓的看病难、看病贵难以有效缓解。薄弱的公共卫生体系,需要财政投入的兜底,让线断、网散的服务体系重新正常运转起来。公共卫生属于公益性事业,缺乏造血功能,需要加大投入。
预防上投入1元至少可省8元治疗费用,不只是要算经济账,更需要算健康账。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全民健康不只是单纯的看得上病,看得好病,重要的是让老百姓少得病、不得病,不得大病,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构筑起全民的健康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