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某种意义上说,“青春遵义”是由许多暖心的细节组成的。
在航宇社区的“微笑小屋”,每天都来参加“四点半课堂”的孩子,已习惯将辅导他们功课、带他们参加夏令营的志愿者王杨称为“眼镜老师”。对这个“帮忙看孩子”的“眼镜老师”,孩子们的家长有些过意不去,希望能给他点费用,但总是被他拒绝。
在龙门小学的留守儿童自强自立中心,原本在外人面前“都不怎么敢说话”的冯聪黔(化名),现在已经是校园“七色花”电视台的“金牌主持”。他面对镜头“毫无惧色”,还采访过市里的团代会。这个父亲常年在外打工、跟母亲住在一起的10岁男孩,在自强自立中心学会了勇敢和自信。
……
作为团贵州省遵义市委近年来倾力打造的系列活动品牌,“青春遵义”既是由遵义这座红色之城所蕴育,也为这个革命圣地的精神传承输送了新鲜血液。
“新时代,如何更好地引导青少年传承遵义会议精神,服务老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是团遵义市委长期以来的目标,也是‘青春遵义’活动的灵魂所在。”团遵义市委书记程进介绍,在不断的实践摸索中,他们结合本地实际情况,提出了以构建青少年教育引导体系、共青团动员体系、青少年民生服务体系、青少年权益维护体系、青少年组织建设体系五大体系为统领;以微笑小屋、留守儿童自强自立中心、城市青年中心、各类志愿服务活动等为重点抓手的工作模式,通过“微服务”汇暖心之城,将红色基因融入青少年的精神血液。
“微笑小屋”升级,服务辖区群众
2009年,在遵义会议会址附近的红军街上,团遵义市委就建立了第一个“微笑小屋”,旨在服务旅游事业、传播红色文化。小屋虽小但“五脏俱全”,有小茶座、英语角、图书阅览,甚至还有公平秤。这里每天都有两名专职志愿者,不仅为过往行人游客提供包括充电、茶水、上网、旅游咨询等微服务,还在每周五晚固定举办英语角活动,遇上游客跟商贩发生纠纷,也要“管一管”。
“‘微笑小屋’的别名是‘青少年综合服务平台’,也是遵义共青团组织引导和服务青少年、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和践行群众路线的基层工作阵地。”团遵义市委副书记杨德远说。继红军街首个“微笑小屋”建立后,全市陆续建了25个服务旅游的“微笑小屋”,近5年来,为往来游客和市民提供了近300万人次的志愿服务。
2014年,团遵义市委经过广泛调研后,决定打造“微笑小屋”升级版,解决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升级后的“微笑小屋”以服务辖区群众需求为出发点,以志愿服务为主要形式,以“镇(办)团委书记+西部计划志愿者+社会志愿者”为骨干团队,依托街道、镇乡社区服务中心、公共文化活动设施和广场、学校、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场地,通过政府投入和社会募集,确保小屋正常运行。
升级版的“微笑小屋”走进了社区、农村、园区,也更有针对性。汇川区的航宇社区是上世纪90年代8家国有企业为安置离退休干部职工而共同建设的一个大型职工生活区,老人和留守儿童是该社区的主要人群。升级版“微笑小屋”就将服务社区孤寡老人、留守儿童作为“主攻方向”,配备了图书室、文化活动室等场地资源,利用这些硬件设施,开展家庭作业辅导、文艺鉴赏、书籍阅读等活动。
对这里的志愿者王杨而言,基层的社区服务让刚走出校门的他实实在在地接了地气。在航宇社区主任孙爱娣看来,“王杨们”给这个老人社区注入了新活力,以前社区的志愿服务“有架子没内容”,社区工作人员的年龄和想法也比较老化、僵化,如今这些90后志愿者的到来,将社区的志愿服务工作提升了一大截,“让空架子变得有血有肉”。
引导留守孩子自强自立
在小甜(化名)的记忆里,父母的印象是模糊的。这个10岁出头的女孩,腿有残疾,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与年迈的外婆相依为命。
熟悉她的老师记得,小甜学习很好,但跟她说话时,她总是低着头默不作声。
后来,小甜所在的红花岗区龙门小学成立了留守儿童自强自立中心,开办了校园“七色花”电视台,她在外婆和老师鼓励下报名参加了“金话筒”主持班,在这个专业老师指导、学生自办的小电视台里找到了自己的爱好。2014年,因成绩优异,并且有朗诵、主持特长,小甜被遵义一家重点中学提前“收编”,进入初中。
在龙门小学副校长曾凡静看来,留守儿童自强自立中心带给小甜的不只是一个升学机会那么简单,更重要的是“让她抬头挺胸,勇敢去面对生活。”作为一所以打工子弟和留守儿童为主要生源的小学的老师,曾凡静对这些孩子的心理困境深有感触,“因为父母不在身边,缺乏正常的家庭教育和氛围,许多留守儿童都有一种自卑心理。而未来等待他们的很可能是一条更加曲折的成长之路,让这些孩子从小学会自信自强,是非常有必要的。”
据统计,贵州省留守儿童达到116万,遵义市留守儿童达到19万,总体规模还在不断扩大。为了给这些孩子打造一个“心灵驿站”,自2013年起,团遵义市委在全市范围内建立了7个留守儿童自强自立中心。
程进认为,留守儿童自强自立中心要做的,就是培养留守儿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增强留守儿童自立自强能力的基础上着重增加其自信,从而真正促进留守儿童成长。
这些中心分布在农村、城市边缘的学校,除了有传统意义上的“四室一基地”(教育管理办公室、兴趣爱好室、心理咨询室、亲情聊天室、劳动实践基地),2014年新建的3个中心还结合各自特色开展活动,有的像龙门小学一样依托校园电视台,促进留守儿童主持、演讲、解说等能力全面发展,有的则依托革命战争遗址,打造留守儿童艺术团等。
为青年社会组织打造暖心聚集地
如果说留守儿童自强自立中心是为这些孩子找到了“心灵驿站”,那么团遵义市委新推出的另一个中心,则为城市青年打造了一个“暖心聚集地”。
2014年8月,在遵义县保利未来城市婚纱公园建立了全省首个城市青年中心。远观这个城市青年中心,像是草坪上的一截绿皮车厢,走进这里,你会以为这是一个颇有情调的酒吧茶座。
团遵义市委青工部部长王姚对该中心的解读是,一个青年社会组织聚集地和孵化地,旨在通过青年社会组织开展以公益项目、兴趣活动、社会服务等主题活动,实现对青年需求具体化、动态化、深层化满足,强化对青年的吸引和凝聚,成为对政府和市场功能的有益补充。
经过短短4个月的发展,该中心就已经吸纳10余个社会青年组织入驻,如市红酒协会、茶艺协会、读书会等,开展活动累计30余次。
“城市青年中心是随着遵义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应运而生的,当代年轻人的兴趣、爱好更加多样,建立这种综合服务平台非常有必要。”程进说,而以各类兴趣社会组织为依托,组织开展相关活动,是年轻人喜欢也易于将他们凝聚起来的方式。
红酒协会的成员们在这里尝到了甜头,“我们协会每周都要过来组织聚会,开始还对这么好的免费场地有点‘摸不着头脑’,现在我们已经是这里的‘骨灰粉’了,平时团组织和其他协会举办的活动也都会过来参加,拓展一下自己的‘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