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被“歌手姚贝娜病逝”的消息刷屏,今天上午刷屏的却是“报道姚贝娜去世的记者挨骂”的消息。
姚贝娜生前所在医院有人在朋友圈发出消息,认为守卫在姚手术室前的记者好比是秃鹫,说记者贪婪,毫无怜悯心,守在那里是赤裸裸的等候,和记者讲伦理无异于和失足妇女讲贞操。
这则消息被迅速转载、解读。一时间,在伟大的歌手和伟大的医生面前,记者成了龌龊小人。
回顾一下姚贝娜去世的报道,记者的报道无可厚非。新闻在于迅速,昨天下午病逝,这一消息几乎同时传遍了全国,这离不开在第一时间发出报道的记者。而关于姚去世的报道,都是对这位年轻歌手的离去而痛惜,引发人们对姚贝娜生前许多歌曲的回顾,引起人们对乳腺癌的警惕。可以说,关于姚贝娜的报道和反响,是充满正能量的。
姚贝娜之所以受到媒体的关注,是因为她是知名歌手,拥有许多喜爱她的粉丝,称得上是公众人物。记者报道她,是为了满足大众的知情权,而不是满足大众的猎奇心。
医生抢救姚贝娜蛮拼的,是在尽医生的职责。记者守候在手术室前蛮拼的,是在尽记者的职责。况且记者并没有影响医院的秩序,更没有影响医生的抢救工作。姚贝娜的家人都没有提出异议,发这则消息的人又为何义愤填應呢?
最近几天,《人物》杂志刊发了《惊惶庞麦郞》一文,被指责是“新闻杀人”,采访此文的记者因此招来了批评。
批评记者是最容易的,因为记者的所有努力都反映在作品上,而作品是公布于众的。其他行业的任何行为,都仅限于一定的范围内,知晓者也限于一定的范围内,只有内部人士才能予以揭发。而所有的人都可以采用公开的手段看到记者的作品,而对于各种作品,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正所谓“众口难调”,所以挑记者的刺最容易。
记者守候在姚贝娜的手术室前,是因为姚贝娜是一位公众人物,记者及时披露姚的消息是为了满足大众的知情权;报道庞麦郎,也是因为庞麦郎成了网络红人,记者近距离了解庞麦郎,展示他的生存状态,也是为了满足大众的知情权。让普罗大众知晓事件和人物的真实情况,做出正确、合理的评判和反应,这是记者工作的终极目的。
医生见多了生老病死,在死亡面前,医生要做的是握稳手术刀,保持冷静。记者在死亡面前也要保持冷静,要做的握稳手中的笔,准确报道眼前的一切。不能说医生冷静就是冷血,所以也不能说记者冷静就是冷血,都是职责使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