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
人民网>>传媒>>正文

行进中国·精彩故事

“时代将选择那些扎根基层的人”

——“博士夫妻”孙宏伟刘艳慧建功边防的故事

陈劲松 本报通讯员 刘泉 杨丹谱

2015年01月19日07:31  来源:光明日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时代将选择那些扎根基层的人”

  孙宏伟刘艳慧夫妇共同检测仪器设备。本报通讯员 谭超摄

  2014年的深冬,塞外高原疾风骤起,那根系深达地下几十米的红柳却迎风挺立。北京军区空军导弹某团“博士夫妻”孙宏伟、刘艳慧就如这红柳一般,扎根塞外内蒙古边防,用自己的智慧和心血,为实现强军目标唱响了青春之歌。

  “基层部队需要我们”

  作家柳青说过:“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对于大学毕业的莘莘学子来说,就业无疑是又一次“赶考”。

  2007年7月,同时博士毕业的孙宏伟、刘艳慧夫妇可选择去科研院所或部队机关,但孙宏伟却显得心事重重,他向妻子道出心声:“穿上军装6年了,但还没有基层部队的工作经验,总感觉少了什么。我们去作战部队吧,把自己磨炼成真正的军人。”面对丈夫的真情对白,刘艳慧欣然应允。

  得知孙宏伟、刘艳慧夫妇的打算,有学长善意地提醒:“沙漠里只长棘棘草,很难开出花”。此话曾让他们动摇,但他们最终下定决心,孙宏伟说:“时代将选择那些扎根基层的人。”

  一到基层部队,孙宏伟、刘艳慧夫妇就赶上了装备升级换代。当时,由于刚换装时间不久,全团能系统掌握操作维护技能的屈指可数。一次,某型导弹突发故障,官兵们急得直冒汗。关键时刻,孙宏伟解了燃眉之急。调整一个参数、维修一个部件、搞出一个小革新,看上去微不足道,但这些都是部队急需的,直接关系到战斗的成败。看着自己的努力直接转化为战斗力,夫妻俩心里感到无比踏实:“基层部队需要我们。”

  “青春因奋斗而精彩”

  2007年盛夏,一辆列车隆隆驶向内蒙古草原。孙宏伟望着妻子,眼中满是怜爱和感激。刘艳慧被分配到团技术保障队,孙宏伟被分配到导弹营任天线收发车技师。刚到部队的新奇劲儿还没过,他们就出现了种种“水土不服”。

  令孙宏伟苦恼的是自己仿佛是连队的“异类”。带队他张不开嘴、喊不出声,憋得脸通红;操纵兵器他手忙脚乱,漏洞百出。刘艳慧也有类似的遭遇。他们清醒地认识到:“高学历不等于高能力,基层这所大学要补的课还多着呢。”

  天线收发车功能复杂,仅集成电路板就有200多块,孙宏伟每天游走在各种“电路迷宫”里,越琢磨越痴迷。随着经验的积累,他本就深厚的理论和兵器实践有效对接起来,仿佛打通了“任督二脉”,3个月就成了主打技师。那年10月,新装备第一次遂行实弹打靶任务。打靶前,兵器突发故障,厂方专家一筹莫展。“让我试试”,孙宏伟判明是高频箱出现了问题,手到病除,确保了营实弹打靶3发3中。

  刘艳慧也不甘示弱,一本几百页的电子维修车教材被她翻得又厚又黑,专业技术突飞猛进,独自修复故障电路板30余块;自主编写的《兵器装备故障汇编》,成为团里的专用教材;研发的《装备全程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了装备管理信息化、精细化。

  寒来暑往,皮肤渐黑,但夫妻俩越干越有滋味。两年后,两人携手成为空军作战部队技术骨干,去年又同时成为全师最年轻的高级工程师。孙宏伟深有感触地说:“青春因奋斗而精彩,人生因拼搏更美丽。植根基层这片沃土,拥抱基层这片热土,高学历人才才能飞得更高更远。”

  “双剑合璧”出成果

  去年盛夏,团整建制赴西北戈壁执行实弹打靶任务。在陌生环境里,装备“水土不服”。孙宏伟带着技师们连续作战,排除疑难故障10余起。看着战友们打出6发6中的“满堂红”,孙宏伟顾不得洗去满脸尘土,在电话里和妻子分享内心的喜悦。

  平时,孙宏伟、刘艳慧夫妇聊得最多的是兵器装备。刘艳慧是他的忠实听众,经常给他提独到建议。相同的行业、相同的经历、相同的追求,这种天然的优势,让他们成为工作上的“黄金搭档”。2008年奥运空中安保任务期间,空军首长赋予该团“地空导弹在射击空中目标时附带地面损伤”的研究课题,要求一周内拿出成果。孙宏伟、刘艳慧夫妇主动承担这项任务,仅三天,他们就拿出高质量的研究报告,被上级收编并下发安保部队施行。

  这些年,除出色完成兵器保障任务外,夫妻俩“双剑合璧”,把导弹营当科研所,把兵器车当实验室,取得制氮车快速充氮、车载动中视讯通等一系列革新成果。

  (本报记者 陈劲松 本报通讯员 刘泉 杨丹谱)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