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时间,我在朋友圈转了“全国新闻网站将正式推行新闻记者证制度”,因为刚看到这条新闻时还是有些小激动。尽管记者证会先发给一类资质新闻网站采编人员,但终于有了开始。对我来说,目前看来,记者证的有无,并不会给我的工作造成太大困扰。
在网站工作的体会
到凤凰网做采访,是机缘巧合。年初,我所在的杂志社变更投资人,采编团队全部撤换,那时我刚毕业半年,一切都刚起步。前同事推荐我到凤凰网做原创,面试后得以入职。
当时也有纸媒的工作机会,但让我下定决心的是网络媒体的工作节奏,在开放的办公室里有一种在国外媒体的感觉,这种感觉可以去美剧《新闻编辑室》里找找。此前我所在的杂志是月刊,工作节奏比较慢,新闻性不是特别强,那更像是一个匠人的工作。前领导经常说,如果自控力不强,容易把自己做死。
网站没有采访权,做原创也是在打擦边球。凤凰网对于原创比较重视,空间比较大,只要能出东西,不会像纸媒一样受制于版面而放弃一些选题。不过,也会自我规制一些东西。我刚入职没多久,当时的领导就多次讲,稿子里不能出现采访,署名不能署记者。即便现在宽松一点了,这个习惯还是养成了。
网站没有采访权,但每家门户网站都在做原创采访。有时,一些人会故意戳破这种现象,云南鲁甸地震发生后,浑水煮面新闻的真假曾引发包括环球网、央广新闻等多家媒体的讨论,环球网一位新闻副主编曾发微博讲自己是看到照片上某网站的Logo后引发怀疑的,暗指该门户网站是没有采访权的。他知道在某些问题上,主管部门在意什么。
网站做原创采访没有记者证,比较尴尬的是和地方部门打交道时,在求证一些事时,对方会先跟你要记者证。如果没有技巧和运气,这条路基本就被堵住了,转而要通过私人关系找入口。可是,即便有记者证,按正常程序走,对方也可能会敷衍,最后还是得通过私人关系或别的渠道来突破。
更多时候,对方可能不会跟你要记者证,所在媒体的名称有时更具有公信力,凤凰网的人出去采访,还是比较容易被接受的。当然有的级别比较高的部门知道网站没有采访权,不会跟你要记者证,而是会直接拒绝。
换句话说,有了记者证,它可能是某个采访的敲门砖,但进门后还是得靠突破能力。
网站新闻应该更专业
有位同事原来是南方都市报的,前段时间聊天时,他说按照原来南方都市报的标准,现在很多网站的报道都不合格,至少在追寻真相等方面是不合格的。
互联网时代做新闻,热点一个接着一个,不断更迭,公众对于信息需求的速度和要求在提高,同时,对于新闻事件的遗忘程度也超乎想象地快。
在这样的情况下,新闻发生后,只要采访到一个点,事件还没拼凑出样貌,稿子就要发出来,你不发,别人就会发。本以为真相会在不断的碎片化呈现中得以展现,事实自然有其纠偏的过程,但还没待事情水落石出,公众已将事件遗忘。
刚从纸媒转到网媒时,最让我适应不了的大概就是事情还没完全搞清楚,就要发稿子,有什么点写什么点。速度是网媒的优势,也可能成为互联网时代新闻专业性下滑的诱因。因此,我认为比起有没有记者证这样的问题,网站记者更应该操心的是如何在互联网的速度下把新闻做得更专业。
前段时间有个亚洲深度报道会议召开,会上有个观点我很认同。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教务长希拉·克罗内尔说:“我们真正的力量不在于新的技术,而在于古老、传统的价值。”
互联网时代,很多记者会在网上找线索,技术确实帮了很大的忙,特别是在很多突发新闻事件的当事人查找上。但仍然有不少人坚信,到现场去,新闻是用脚跑出来的。我们领导经常说,到现场去,总会有惊喜。这也是互联网给不了的。
人们总是在讨论技术对于纸媒的冲击,但目前的情形是,限于传播生态发生变化,纸媒从形态上讲在衰落,纸媒的人才在流失,而互联网虽然有技术,但新闻生产的质量还处在比较粗放的阶段。不过,随着纸媒人才继续流动到网媒,网站会更重视内容的原创,前段时间就有一些好的报道出自网络媒体。(作者为凤凰网资讯中心采编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