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青年记者》>>2014年12月上
人民网>>传媒>>正文

小报生存指南:服务新闻刚需

张灿灿

2015年01月21日10:23  来源:青年记者  手机看新闻

被小报震惊过几次,都是在参加媒体活动时。每次翻开签到册,总会发现一串从未听说过的报纸,来自匪夷所思的领域,让人下意识地想来一句:“这个地方(行业)也出报纸啊……”不具体举例,但这确实是发自肺腑的无知,绝无“人身攻击”的意思。

这种震惊,最近的一次来自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和中国记协发布的通报,两部门分别公布了第四批新闻报刊领域违法违规典型案件和3起违反新闻职业道德案例。恕本人孤陋寡闻,被查出问题的几份报刊,在新闻阅读历史中好像从未涉及。不禁好奇地去百度了一下,全国究竟有多少报纸。据去年公布的数据,全国大概有1900多种报纸,每年总印数接近500亿张。这还不算那些悄悄违法的无刊号报纸。可以想象这几千份报,几百亿张纸,受众到达率不会太高,多数沦为“见光死”,落入废品收购站。

而且,根据公布的案件细节,除了看到少数记者自身职业道德低下外,还透露出小报经营发展的无奈和无力,特别是那种摊派广告和发行指标的报纸,有些还是地市级的报纸。小报的辛酸,是那种一年能收入十几亿元广告费的大报不能想象的。

现实情况基本上是:两只手数得过来的几家大报,掌握话语权,引领舆论关注和导向;小报能做的,似乎就是提供骇人听闻的社会新闻和令人瞠目结舌的花边新闻,到头来又沦为整治对象,出现在打击假新闻和新闻敲诈专项活动的新闻稿里。“命若蝼蚁”有没有?

难道“小的就是悲惨的”吗?大洋彼岸的美利坚则给我们一个相反的答案,小的才是美好的。《走进美国社区报:小的是美好的》一书中一针见血地指出:有关美国报业的坏消息绝大部分来自发行量位于前20位的所谓主流大报,而最新数据是:占报纸总数97%的各类社区报却长盛不衰,这才是这个国家的真实心跳!

将社区小报提升到国家心跳的高度,令人振奋。社区报集合群众的“社区感”,聚焦身边人身边事,简直是“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写照。在一定程度上,这也是美国公民自治的体现,具有一定的公益性。但美国的社区报和国内所说的小报还有一定差别,美国地广人稀,社区报服务人群有限;中国的“小报”虽说是“小报”,但随便一个地市级的报纸就有几百万的目标受众,即便是县区级城市的人口,也是相当可观。

所以,把美国社区报的概念移植到国内,肯定有水土不服之处。我们需要借鉴的,是其对报纸定位的把握,是内容上的市场化细分,还有对受众需求的尊重和满足。

国内的报纸动辄十几个版,偶尔还像过年一样有上百个版,时政、教育、娱乐、体育、健康、旅游,面面俱到。所谓大报,必须以大而全为标志,要讲究“国际范儿”、大格局、大视野,要摆架子、当模范,保持格调和品位,更多地提供宏观、精深的新闻。在某种意义上,大报满足的是“改善型新闻”需求,而小报提供的是日常所需、身边动态,情理法兼具,更能称得上“刚需型新闻”。

保持接地气的新闻嗅觉和原汁原味的刺激,小报才能从大报厮杀的新闻战场里赢得一席之地,起码在本地一枝独秀。况且现在每日呼吁无数遍的“以互联网思维来做××”,在新媒体夹攻下,谁能实现华丽转身,还未定胜负。机构臃肿、人员庞大的大报自然有些拘束,一个改革措施必须千人协同、亿元资金支持,转型之路走得艰难。而小报则船小好调头,人少、灵活,适应新媒体环境的能力更强。

当然,除了不再跟在大报后面亦步亦趋,小报也不能再走满版小广告、通篇俗新闻的野路子。服务性和公益性才是核心,现在正处于媒体转型改制的关口,若是公益性小报能和“人”字头、“国”字头的核心媒体一样获得政府资金和政策支持,生存就不再是难题。

找清楚定位,小报的日子也许就能过得很滋润。当然,发财就不要想了,这个行业,发不了大财。(作者为检察日报记者)

(责编:谢琳(实习生)、宋心蕊)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