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相关通知精神,首批有资格获得记者证的网络媒体采编人员,主要是中央和地方新闻单位设立的新闻网站,以及一些取得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一类资质的行业网站的从业者。 实际上,此前新华社、人民日报和其他新闻机构主办的新闻网站如新华网、人民网、新民网等,已经有自己的记者。因此,在新闻网站核发记者证不算是新政策,而是进一步规范管理的举措。
作为前传统媒体、现一类资质新闻网站从业人员,笔者谈一下职业体悟。
网站记者与传统媒体记者的不同
首先,作品好坏效果立现。在传统媒体工作时,一篇稿件在读者中反响如何,很大程度上只能凭揣测或者读者观众零星的来信来电;而在新闻网站,自己撰写的稿件,点击率有多少,有精确的数据说话,如果开放了评论功能,一篇稿件好还是不好,有哪些问题,甚至是错别字,都立刻有人不留情面地指出来。这迫使记者编辑必须比在传统媒体时代还要认真地对待选题和作品。
其次,工作节奏终于与普通公众对接。以今天的视角来看,传统媒体尤其是日报,做的都是“旧闻”,很多编辑深夜还在忙于编版面。而根据网站和移动客户端后台数据统计,普通公众的阅读高峰大致在早、中、晚三个时段,新闻和其他稿件的推送和上网也要迎合这个阅读节奏。因此新闻网站的夜班编辑大大减少,这对于饱受上夜班困扰的绝大多数报社编辑来说,无疑是个福音。
第三,对采编人员的能力提出更多要求。在新闻网站,该死的“篇幅”对记者和编辑来说虽然不再是问题,但是把报道写得更好、编得更好的要求,一点都没有降低。据悉,读者在一篇文章上的停留时间,已经有技术手段可以统计出来,如果这一技术运用到新闻网站,那么一篇报道或文章是被读者认真阅读还是匆匆浏览,将会有精确数据予以说明。理所当然地,这将对记者和编辑的写稿和编稿提出更高的业务要求。
第四,处理突发新闻并不显得那么“恐怖”。在过去几年,传统媒体总是抱怨自己与新闻网站相比,处理突发新闻时没有优势可言。但今天智能手机已经普及,突发新闻的发布者很可能不是专职记者,而是事件在场者。在这种传播格局下,新闻网站无论如何努力追逐突发新闻,都显得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因此,对记者来说,最重要的是写好报道,而不是抢发新闻。对编辑记者来说,变的是只传播手段,是把原来应该在明天或固定时段才刊播的新闻,改为作品完成之后马上发布与受众见面,新闻的内核没有发生本质性变化。
新闻网站面临的难题
首先,新闻作品的知识产权保护不力。目前,绝大多数新闻网站都没有知识产权保护措施,都在侵权盗版或被侵权盗版,其结果是,稍具规模的新闻网站高度同质化,看不出网站之间的新闻有多大差别。此外,侵权盗版行为使好的新闻网站经济效益受到严重影响,一些花费不菲的调查报道一上网就被全网转载,首发网站收益微薄。这当然不是编辑记者所能解决的问题,但却间接影响了编辑记者的收益。这种状况对工作积极性的打击是持久的。
其次,目前包括智能手机在内的移动客户端不利于深度报道的阅读。目前的智能手机一屏只能显示三五百字,当受众阅读中长篇报道时,只能被迫从头看到尾,是一种“线型”阅读,而不能像在报纸上一样进行“面型”阅读——选择感兴趣的部分,其余部分略过不看。这种线型阅读很容易使受众产生疲倦。因此,它对长篇和深度报道的压力不言而喻。一些新闻网站为此提出了压缩报道篇幅的要求。
有知识产权的保护,新闻网站的经济效益才能有保障,才能吸引优秀人才加入,一个没有优秀人才的行业,只能陷入恶性循环,逐渐走低;而要改变受众因线型阅读带来的不适感,就要使移动终端有质的提升,比如屏幕更大,可以弯折以便于携带,以此来看,目前以智能手机为主的移动客户端还只是过渡性产品。此外,目前的4G网络虽然速度上已经能够满足视频观看需求,但价格仍显昂贵,这对移动端的视频新闻发展仍是不小的制约瓶颈。
可以预见,在未来,新闻网站的盈利模式、移动客户端肯定与传统媒体时代有很大不同,但对专职于新闻采编的从业人员来说,新闻机构的盈利模式以及移动客户端的任何变化,都不会改变新闻从业者的基本准则——真实、客观、及时地报道新闻,这仍然是新闻网站从业者最基本的操守。(作者为澎湃新闻网社论委员会评论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