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青年记者》>>2014年12月上
人民网>>传媒>>正文

新闻网站采编权的“善用”空间

王海涛

2015年01月21日10:30  来源:青年记者  手机看新闻

最近,新闻网站从业者期盼多年的新闻记者证政策终于落地,我们可以从多个层面来审视这一政策。

有“证”可为和有“证”不为

当前,我国正在加快推进网络空间法治化,依法管网、依法办网、依法上网这三方面不可或缺。新闻网站作为国家网络舆论的主阵地和新闻舆论的重要来源,必须在互联网法治建设中有所作为。有了记者证,新闻网站采编权得到了认可和保护,同时也必须严格遵守相关规章制度,既要有“证”可为,也要有“证”不为。

从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新闻发言人发布的信息来看,此次推出新闻记者证涉及到的关键词是“规范”、“提高”、“清朗”,这一方面说明我国的互联网管理理念和水平不断进步,符合依法治网的大趋势;另一方面也说明当前我国的新闻网站存在不少问题。发放记者证既是给目前嗷嗷待“证”的新闻网站送来了取暖炭,也是给新闻网站存在的乱象“去去火”“抽抽薪”。

长期以来,新闻网站处在网站有资质证书而网站采编人员没有记者证的尴尬境地,这给新闻网站的日常采编工作带来了不少困扰,逼得很多新闻网站只能“曲线采访”,拿着平面媒体的记者证给网站写新闻,怎么看都不像是正规军。而个别新闻网站也趁着浑水进行有偿删帖或有偿不贴,以采访曝光为要挟实施新闻敲诈,严重损害了新闻媒体的公信力和新闻工作者的形象。现在,给新闻网站采编人员颁证让他们可以正大光明地去行使采编权,同时也要依法依规正确地使用采编权。

有了合法的新闻采编权利,就要承担相应的责任义务。新闻网站采编人员要严格遵守《新闻记者证管理办法》,一旦违反该办法的有关规定,将受到警告、罚款、追究刑事责任等处罚。今后对新闻网站的管理将从相对模糊的地带进入清晰的法治轨道中,新闻网站在新闻采编方面将有清晰可循的规定,相关主管部门也有了更加明确的管理执法依据,这对新闻网站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有推动作用。

转型“提速”和扩张“降挡”

目前,国内的新闻网站多数属于报业集团旗下的网站,在报业集团转型发展中承担着重任。但由于报业集团内部的条块分割、利益分配等原因,网站和集团旗下其他媒体基本上是平行发展,交集并不多。在当前媒体融合的热潮下,这种局面不会持续太久,特别是新闻网站的记者有了正规采编权后,将从制度上彻底打破报业集团内部采编用稿的壁垒,不再仅仅是纸媒记者给网站供稿,网站记者也可以给纸媒供稿。

网站记者给纸媒供稿意味着报纸新闻报道的反应速度将大大提高,新闻的操作空间将进一步拓展,将有更多新闻从网站走上报纸。这对于在新媒体冲击下谋求转型的纸媒而言,无疑是一剂“强心针”。澎湃新闻网站的创办证明了公众对新闻的需求和期待依然炽热,关键是提供什么样的新闻给公众。当然,网站记者与纸媒的深度合作需要集团层面的顶层设计,这涉及人事、考核等诸多因素,但这无疑为报业集团的转型提供了一个利好。

对于网站本身而言,也意味着一定的风险,这种风险来自于对采编权的监督和管理。很多平面媒体的记者仍然属于体制内的,而新闻网站一般都是公司化、市场化运作,在用人上有相当大的自主权,网站的人员流动也较平面媒体更为频繁,这都给管理带来不少困难。特别是当前新闻网站仍然处在快速扩张期,网站本地化战略需要大量的本地人员支撑,目前大的新闻网站各地分站是遍地开花,这种快速扩张带来的管理的真空地带也会增加。有的新闻网站在招聘人员时,门槛比较低,审核比较松,招进来以后管理也相对宽松,在这种宽松的招人、用人、管人的体制下,新闻网站的采编人员一旦拥有合法的采编权,其“扩权”和“越权”冲动将大大增加。因此,新闻网站的本地化战略应适时降降挡,将重心转移到提高采编人员素质上来。

当然,新闻网站也可以此为契机,加快自身的转型。目前新闻网站的发展普遍遇到了“有新闻无用户、有流量无产量”的瓶颈,处在新闻立网还是服务立网选择的十字路口,新闻记者证的颁发也许会让新闻网站重新思考未来的路。(作者为齐鲁晚报记者、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

(责编:谢琳(实习生)、宋心蕊)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