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青年记者》>>2014年12月下
人民网>>传媒>>正文

新闻记者应当引领道德重建

乔新生

2015年01月21日10:44  来源:青年记者  手机看新闻

7月21日,美国前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在脸书上做了一次互联网在线公众问答。正像人们所想象的那样,网络使用者提出了许多涉及极端个人隐私的问题,希拉里·克林顿拒绝回答。可是,7月23日出版的《旧金山纪事报》却不甘寂寞,把这些问题做成新闻《希拉里·克林顿在脸书上不理睬骚扰的问题》。

这不禁让人想起那个段子——总统刚下飞机,记者就围上前去询问他对当地性工作者的看法。总统出于客气,敷衍地回答说当地有性工作者吗?可万万没有想到的是,第二天媒体公开报道的标题是《总统非常关心当地的性工作者》。或许是接受了教训,当记者再次询问这个问题的时候,总统拒绝回答,于是记者又炮制出报道,题目是《总统不愿意回答性问题》。

政治人物必须随时面对各种各样的挑战。即使万分尴尬的问题,有时候也不得不公开作出回应。但是,类似于网络使用者向希拉里·克林顿提出的极端个人隐私的问题,既没有政治意义,也不涉及国家利益和公共利益,因此,公众人物可以拒绝回答这一类问题。

可是反过来看,对于媒体来说,同样面临选择的问题。《旧金山纪事报》记者把希拉里·克林顿忽略的问题当作自己的新闻。这样做从表面上来看,是为了追求新闻的奇特效果,可从本质上来说,则是典型的把无聊肉麻当有趣,把毫无价值的东西当新闻。

新闻记者应当意识到,网络是匿名的虚拟空间,经常有一些人隐藏在背后发表一些不负责任的言论,新闻记者应该学会去伪存真,学会进行价值判断。如果为了猎奇或者为了让公众人物难堪,而有意识地将毫无价值的问题披露在报端,那么,不仅损害公众人物的形象,也会损害媒体的形象。

媒体并非不能报道网络上有关公众人物的轶闻趣事,但应该了解网络媒体的基本特点,应当对网络上出现的一些无聊的东西具有必要的免疫力。如果把网络上一些没有任何价值的东西当作新闻,并且在传统媒体上加以报道,那就失去了道德底线,就会成为网络时代的信息垃圾制造者。

笔者之所以关注这个问题,是因为当前我国的媒体上充斥着网络的话题。一些网络使用者炒作出来的十分无聊的话题,经过报纸等传统媒体放大之后,成为街谈巷议的社会话题,一些新闻事件的当事人甚至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人物。这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它说明部分媒体工作者放弃了自己的坚守,忘记了自己的责任。新闻记者不能有闻必录,更不能追腥逐臭,应该成为净化社会环境的生态工程师,应当成为提升整个社会道德标准的楷模。假如新闻记者对那些毫无价值的东西反复炒作,那么,整个社会的焦点就会转移,人们的价值观就会发生扭曲。

新闻记者的专业性不仅表现在表达技巧方面,同时还表现在价值判断方面。对于网络上的一些现象,新闻记者应当有所取舍。从本质上来说,新闻报道权就是一种选择权,新闻记者通过选择有价值的信息并且予以公开披露,从而使整个社会变得更加透明。如果新闻记者只关注那些毫无价值的东西,把网络上一些无聊的问题当成新闻,那么,新闻记者就没有体现出专业主义的水准,把自己和普通的网络使用者混淆在一起。

现在,越来越多的新闻记者产生了职业焦虑。他们认为在网络时代任何人都可以使用终端设备进行采访报道,因此,他们有严重的危机感。其实,新闻记者存在的价值就在于帮助人们从浩如烟海的信息中选择那些有用的信息。传统媒体建立了相对稳定的信息采集和审查机制,网络时代许多媒体放弃了传统的信息采集和审查机制,随波逐流,把网络上发现的信息当作自己的信息,淡忘了自己的职责。这是一种不专业的表现,这样的媒体早晚会被淘汰。

新闻记者存在的价值就在于帮助人们作出正确的选择,而在这个过程中新闻记者必须首先学会科学选择。网络时代新闻记者应当以自己的科学判断和公正的报道,引领网络使用者重建道德体系。(作者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廉政研究院院长、教授)

(责编:谢琳(实习生)、宋心蕊)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