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留坝县县乡领导干部的帮助下老何住进了新房。留坝县委宣传部 李根/摄
对于留坝县马道镇仙人沟村村民何树清来说,2015年的冬天对他来说是一个“暖冬”,在炉子边烤火的老何乐呵呵地告诉记者:“告别了破旧的房屋,下一步就想早点富起来,尽快为两个儿子娶上媳妇”。
2014年下半年,老何的“当家人”留坝县审计局局长崔斌跟老何商量,用老何家的5间土坯房地基置换了村委会3间瓦房,县镇出钱、村上和老何出劳力把房子全部翻修了一遍,建起了厨房、猪圈、牛圈,添置1头耕牛、2头架子猪,农忙时耕牛可以赚劳务费。两个儿子也在县干部的帮助下找到了比较稳定的工作。最近,帮扶单位正在手把手教老何发展土蜂养殖产业。
提起留坝的特困户何树清,全县的干部几乎无人不知,全家4口、3人残疾:老何50岁,老好人;妻子轻度智障;大儿子22岁,2012年因车祸落下腿部残疾,为看伤家里拉下了巨额债务;二儿子19岁,小时玩耍致一只眼睛失明;家中除了5间摇摇欲坠的土坯房外,唯一值钱的是1头过年猪。
2014年,留坝县通过对全县98个村和1个居民委员会进行倒排摸查、逐户核对,县乡村三级确认。最终发现全县有跟老何一样的“三无户” (无固定收入来源、无当家人、无房住)272户。
谈到贫困问题留坝县委书记许秋雯感触颇深,留坝县地处秦岭腹地,山大沟深,是典型的国家贫困县,全县像老何一样的特困群众留坝还有不少,如何通过帮扶解决这些特困群众的生活问题成了摆在全县干部面前的重要问题。
在许秋雯看来,以往只通过给钱给粮粗放式扶贫的老模式已经不管用了,建立长效机制,坚持外部输血和自身造血相结合的精准式扶贫才是留坝困难群众脱贫的出路。摸清每一户的致贫原因,并“对症下药”,才能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解决问题。经过甄别,全县272户特困户中,因病致贫149户、因学致贫58户、 因残致贫119户、无房户42户。针对各家各户的具体情况,留坝县逐户调查,把脉问诊,量身定制脱贫计划,做到“一家一台账、一户一计划”。
留坝县根据深入的分析得出结论:所有特困户一个共同的问题是家里缺少一个懂政策、会筹划、有主意的“当家人”。针对这一种情况,留坝建立了县级部门包扶责任制,为每户特困群众落实了包联部门,明确要求全县124个包联单位的“一把手”是特困户脱贫致富的“当家人”。各个单位针对各自包联对象家里的具体情况,量身定制脱贫计划,真正做到了“一户一治、综合施策”。
留坝县城关镇党委书记田军告诉记者:“帮扶部门为特困户制定帮扶政策,提供苗木种子、耕牛、猪仔等生产资料和帮扶模式,我们镇上的驻村干部和当地村干部作为帮扶工作的责任主体帮助和督促特困户把政策落实下去,及时解决特困户在发展生产中存在的现实问题。”
据了解,近年留坝县启动建设”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示范村11个,发展扶贫产业合作社5个、产业扶贫示范基地15个,扶持贫困农户发展食用菌72万筒,猪苓、天麻、茯苓等中药材3500亩,魔芋2000亩,蔬菜1500亩,土鸡养殖2.6万只,养羊420只,中蜂养蜂1000箱,扶持发展种养产业大户25户,产业示范户10户,组织开展食用菌栽培、中药材种植等农业实用技术培训14期,培训农民4000余人,送技术资料2万余册。切实将民生工作做到老百姓的心里,实现全县百姓的共同富裕。
在扶贫过程中,留坝县明确县委书记、镇党委书记、村党支部书记为此项工作第一责任人,镇村为帮扶工作责任主体,具体负责对扶贫救助对象的认定、申报、资金筹措,协助“家长”落实帮扶措施。对帮扶对象实行动态管理,建立帮扶对象脱贫退出机制。每年至少倒排摸查一次,及时发现、增添新的特困户帮扶对象。建立针对包联部门和责任人的考核机制,对特困群众救助工作进行“一事一考”,提高帮扶工作在综合考核中的比重,并作为党政干部年度政绩考核、奖惩的重要依据。
“未来,我们留坝将通过发展全域旅游,打造精细化留坝,实现留坝小而精、小而美、小而富,通过旅游产业的兴盛实现一业兴带动百业旺,最终让留坝人民都过上富足的日子,实现小城留坝的全面富裕。”采访的最后许秋雯告诉记者:“实现百姓脱贫致富奔小康依然是全县干部身上的重任,必须把扶贫政策制度化、常态化地做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