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中国报业》>>2015年1月上
人民网>>传媒>>正文

再过二十年,报纸是啥样

詹国枢

2015年01月23日11:12  来源:中国报业  手机看新闻

互联网大潮摧枯拉朽,呼啸而来,将传统媒体冲得稀里哗啦,然而,报纸虽有震荡,却未灭亡,何也?市场条件下,一件物品,只要能够满足人们需求,就有生存空间。这是铁律,谁也改变不了。

从发展趋势看,我坚信,再过二十年,报纸仍存在,不过,数量将大大减少,功能亦将发生转变,存活下来的报纸,将呈现出“三化”趋势。

一、定制化

海量信息在给读者极大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不少麻烦。所谓“太多选择,等于没有选择”。每天,只要打开手机、电脑,新鲜生猛、异彩纷呈的各种信息、资料、段子、图片……哗啦哗啦,直扑眼前,看得你眼花缭乱,心乱如麻!

怎么办呢?看报纸呀!当此时也,为各种读者定制的各类报纸,将摸准不同读者的独特需求,精心选择其应知未知且又乐于知道的新闻,推送到读者眼前。

吃透读者心理的报纸,还会按需“定制”读者喜欢的其他非新闻类资讯,有针对性地推送给他们。

二、深度化

以时效论,网络确实大大优于报纸,但以深度论,报纸却又完全可以扬己之长。

网络抓的常常是“第一落点”,报纸凭的则是“第二落点”甚至“第三落点”。网络及时告诉读者“是什么”,报纸则重点告诉读者“为什么”“怎么办”。

比如,前些日子,京城热播电视剧《北平无战事》,一时间议论蜂起,人人争说北平。京城一些报纸便及时跟进,刊出对祖峰、廖凡、陈宝国等演员的经历介绍及演技评价,电视剧拍摄的幕后故事、花絮以及此剧有关历史资料等,成为读者每天打开报纸非看不可的内容。

又如,日前召开的首届互联网大会,小小乌镇,众咖云集,纷纷发声,很是热闹。单是手机微信公众号,即可阅读到有关此会之万千信息,若干报道,真叫你不知听谁的好。此时,倘若哪家报纸扬己所长,去虚存实,剥茧抽丝地写出有深度、有特点的解读文章,肯定能后发制人而胜出!

三、精致化

网络时代,报纸到底拿来有什么用?除了读新闻、看解读外,很重要的功能,便是给予读者审美享受。

不妨设想如此场景:傍晚时分,一位职场打拼的白领回到家中,他已经累了,既不想看电视,也不再上电脑,斜倚沙发,泡上一杯清茶,打开当天报纸,翻一翻有些什么应知未知的时事要闻,看一看当天人们热议的各种事件,其背景资料及深度解读,再读一读清新有趣的怡情散文和幽默小品,舒缓舒缓紧张了一天的神经……这,难道不是网络时代都市工薪族不错的休闲方式和精神享受吗?

应该是的。

传播学大师麦克卢汉1964年就曾预言,新媒体不会取代老媒体,只会将老媒体逼上一个艺术形式。就像汽车没有取代马车,而是将它逼上皇家礼仪;电视没有取代电影,只是将它逼向一种艺术。

将报纸作为慢生活所需的休闲读物,对于为求温饱而奔波的普通民众,似乎略显奢侈。但对于既需要物质满足更注重精神提升的知识分子,每月多掏几个铜板而有如此淡雅闲适的享受,不亦相当划算、颇为值得吗?

正因此,我以为,信息时代的报纸,必然是一份精致读物,其文字既不能像网文那样天马行空、乱神怪力,亦不应像传统报纸那般空泛八股、干巴生硬。每篇文字,都应当是巧妙构思、精心写作、能够供人细细品鉴的优美篇章。

报纸的审美功能,将大大增强。

报纸如是,杂志、书籍亦如是。纸媒体与读者那种如影随形、可以信手翻来、非常方便携带阅读的特点,是别的媒体所不具备因而也是无可替代的。

这,也正是纸媒体能够在互联网时代继续生存的依据所在。(作者:人民日报社编委会原编委、人民日报海外版原总编辑)

(责编:谢琳(实习生)、宋心蕊)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