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语言类节目都是历年春晚的重中之重,因为它不但起着调节全场晚会气氛的功能,在时长上也占据着整台晚会的“半壁江山”。据羊年春晚语言类节目导演汤浩介绍,今年的语言类节目创作,基本上遵循“题材先行、定制为主”的原则。
首先,剧组做了详尽的题材规划,把老百姓关心的事件和话题进行了梳理,搜集了充分的创作素材,明确了创作方向和创作目标。其次,在合理规划的基础上,今年的语言节目创作大量采用了定制的方式。汤浩透露,“我们节目组会跟每个小品的创作人员充分沟通,按照主题规划的要求共同商定创作方向,在尊重艺术创作规律的基础上,节目组积极参与到创作当中,对作品的情节走势、人物设计以及主题立意方面提出建议。由于方向清晰,要求明确,今年语言类节目的创作“存活率”比较高,为大年三十晚上观众的欢笑率提供了充分的选择空间。”此外,今年语言节目组还发起了“最不希望在春晚上听到的流行语”征集活动,用“壮士断腕”的决心尽量避免网络流行语的回炉,更多地创造新的笑料和新的流行语汇。
除了创作阶段的一系列举措之外,羊年春晚剧组在审查测评阶段也下足了功夫,使笑果测评“深入骨髓”,以保证每个节目的质量。前两次审查中引入的“笑果测评体系”在终审中继续沿用。每位参加审查的观众手中都会收到一份特殊的调查问卷,问卷设置了关于每个节目的多个细节问题,诸如“你觉得这个小品好看吗”、“情节有趣吗”、“有没有让你印象深刻的人物”、“有没有印象深刻的台词”等,并针对每个问题设置了不同的分数区间供观众评价,对每个节目和笑点做到深刻剖析。在审查结束后,还专门组织了三场定向年龄段的观众座谈会,分为年轻、中年和中老年三组,切实了解不同观众的观赏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