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济南1月26日电 (记者徐锦庚、卞民德、潘俊强)核桃仁味美肉鲜,但外壳坚硬。敲核桃须使巧劲。轻了,敲不开;重了,易破损。一省的发展,同样如此。“显性问题容易发现,隐性问题往往包裹着一层硬壳。我们要敲开核桃,既看到挑战中的机遇、差距中的潜力,又找出先进中的落后、成功中的隐患。”山东省委书记姜异康一年前说的这番话,正在山东付诸实践。
这番话,是山东省委对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11月考察山东时重要讲话的理解。一年多来,山东以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破除观念桎梏,在改革的深度、力度、强度上下功夫。
“敲核桃”,需要有的放矢的目光,找准弱处再用力。对显性问题紧盯不放,对隐性问题“抽丝剥茧”,山东从强项中找弱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税全国最多,“这是拼消耗、规模拼出来的”;技改投入历来全国最高,“但精准化、效益化不高,对财政收入和经济总量贡献率不大”;民营企业块头大,“但整体数量少”;农业增加值居前茅,“但农民纯收入不高”。
“敲核桃”,需要敢用力,用足力。山东省委、省政府先拿自己“开刀”,简政放权,自我革命。前年7月到去年10月,分5批削减省级行政审批事项,累计342项;市县两级削减3500多项。密度之大,力度之重,前所未有。
2013年底,省编办拟定新一轮简政放权方案时,将省级外商投资审批权上限提高到2亿美元。没想到,方案被省长郭树清打了回来,“把省政府的3亿美元审批权全部下放到设区市”。这个力度,让省编办副主任刘维寅直呼“没想到”。
从2014年8月1日起,山东推行行政权力清单制度,围绕清权、减权、优权、制权四个关键环节,10类行政权力被纳入清单范围,69家省级部门及单位按照时间表率先推进。“切实做到行政权力进清单,清单之外不可为,行使职权受监督。”省编办主任刘星泰说。
“敲核桃”,需要有序推进的智慧,不用蛮力用巧劲。去年4月,山东深度调整考核“指挥棒”,突出转型发展和质量效益的指标权重,“GDP考核”由以前的60分降低为25分,新增空气细颗粒物浓度现状及改善率、政府债务率、过剩产能化解率等指标,扩大群众满意度占比,避免一票否决过多过滥。同时,更加注重差异考核,引导各市走特色化发展路子,着力解决薄弱环节和突出矛盾。
为治理地方治污懒政,山东还在全国首创“环境空气质量生态补偿”机制,省市“对赌”了一把:以设区市为单位,空气质量同比改善的市,省级给予补偿;同比恶化的市,市级向省级补偿。此举让各市如坐针毡。前年上半年和下半年,菏泽和聊城空气质量分列全省17市倒数第一。去年第三季度和第一季度,两市改良率分居全省第一,所获生态补偿金全省最多。
“山东要争当全面深化改革发展的排头兵,必须付出更多努力,拿出更大勇气,切实负起应有的责任和担当。”姜异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