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青年记者》>>2015年1月上
人民网>>传媒>>正文

新闻编辑室里的“潜网”

张  磊

2015年01月27日16:48  来源:青年记者  手机看新闻

新闻编辑室,是美国报纸和电视台的核心区域。每一天,无数的新闻线索流向这里,又在这里被检选、整理、挖掘、加工,成为一篇篇新闻稿向受众传去。

2012年开播的美剧《新闻编辑室》描写的就是发生在一家电视网新闻编辑室里的故事。虽然是一个虚构的故事,但这个由CBS播出的电视剧来源于活生生的新闻实践,其片头便出现了爱德华·默罗、沃尔特·克朗凯特、切特·亨特利等美国著名记者、主持人的画面。当然,电视剧免不了要强调戏剧性,而这种戏剧性恰恰展现了美国新闻业的种种原则、理念、策略之间的冲突。美国式的“新闻专业主义”也由此得到展现,它是控制美国新闻编辑室的“潜网”,理解它有助于理解美国新闻业,并可透过参照系来思考中国的新闻原则与实践。

这部由美国著名编剧埃伦·索尔金改编的电视剧,背景设定在以CBS为原型的一家美国电视网。其男主人公威尔是该电视网8点档晚间新闻的男主播,也是新闻编辑室里的主宰者。他虽然刚愎自用、喜怒无常,性格比较“奇葩”,对自己手下的员工从长相到名字统统都记不住,但擅长采访和追问,最大的本事是脱稿主持节目。

威尔实际上是一个理想化、冲动的新闻战士,但他在电视上总是摆出一副“理中客”(理性、中立、客观)的面貌。与其说是出于新闻专业主义的要求,不如说是经济压力所致。他曾提到:一些社会学调查显示,当前美国正处于南北战争以来两极分化最严重的时期。换言之,讨好一方,就必然得罪另一方。为了将自己的受众最大化,当然只能采取不偏不倚的中立立场。总之,威尔非常看重收视率、广告客户和电视台经济目标的实现,他做得也非常成功——虽然剧中并未明说,但他的年薪肯定达到数百万美元。

幸或不幸的是,威尔有一个一点都不在乎收视率的极品前任女友——麦肯齐。这位战地女记者成了这档电视新闻节目的新任制片人。于是,两个人在办公室爆发了一场争论,其核心就是,“为保收视率应该持中立乃至保守的立场”还是“新闻就是应该勇敢批评与监督,不管会不会得罪人”。当被问到她的终极目标时,麦肯齐的发言非常精彩,现照录如下:

“重振第四权,重振新闻业的尊严,重振这档晚间新闻节目,让它能为于国有益的争论提供信息。找回礼仪与尊重,回归重要事宜。杜绝毒舌、八卦和隐私窥探,为愚昧者提供真理。不再只追求所谓高端受众,而是把人们团结起来。我们正处于转折点上,你明白这一点。真正的对话即将到来,政府究竟是行善的公器,还是‘人人为己’的工具?究竟是否有更高远的目标,还是臣服于骨子里的自私自利?你和我,是有幸属于可以设定争论框架的少数人。”

虽然听上去颇为堂吉诃德,但它触及了新闻业的最高理想和最深价值。一个石油泄漏的突发新闻使得这两位新闻业奇葩暂时团结起来,制作了一期符合新闻理想的节目。但是争论并未结束。实际上,它是美国新闻业长期以来的核心争议。

再来看另一场发生在新闻编辑室里的争议。这一次,不是电视剧的虚构剧情,而是一位新闻研究者记录的真实事件。

美国学者约翰·麦克马纳斯(John McManus)对美国地方电视台进行了细致而系统的实地调查,写成了《市场新闻业:公民自行小心?》一书(中文版于2005年由新华出版社出版)。他所调查的一个电视台曾经也发生了一场值得玩味的冲突。

当时,这家电视台派出了一个小组到中美洲小国萨尔瓦多,对一场大地震之后的当地生活与政治状况进行报道。采访得到的素材多达480分钟,这些素材被交到一位记者手中,由她进行编辑和撰稿。她完成的报道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描绘了当地人是如何在灾后辛苦重建家园的,非常煽情;第二部分则描绘了当地的政治冲突,其中含有对美国政府支持的杜瓦尔特政府的批评;第三部分则讲述了地震如何加剧了当地的政府军与游击队之间的斗争,特别展示了杜瓦尔特政府所采取的坚壁清野政策如何造成了当地居民流离失所。

这份报道交到该电视台的新闻主任手中后,这位主管大发雷霆。他认为,这位记者将事件政治化了,她并没有到当地去采访,只是根据素材作出了这样的报道,未免言过其实。在与研究者的午餐中,这位新闻主任表达了他真正的忧虑。

“他真正的忧虑和那位撰稿记者的自以为是没有任何关系,和新闻的客观性也没有任何关系。他说,他的感觉是,本地观众对美国介入中美洲事务的态度是‘两极分化’的——一半的人强烈支持,另一半人强烈反对。他接着解释说,这就给该电视台造成了一个两难局面:如果该台的新闻报道是支持美国政策的,就会有一半的观众转向别的频道;如果持反对态度,另一半观众又会换台。”

换言之,与其说是对新闻的真实与中立存在担忧,不如说这位新闻主任更担心观众因此而流失。

以上是两个发生在美国新闻编辑室里的冲突。一个是虚构的,一个是真实的。它们都反映了一个核心问题:到底应该按照新闻规律来办事,还是应该遵照市场规律来办事?按照前者,新闻工作者要做的事情,就是去全面、完整、深入地报道事实真相。按照后者,新闻工作者要考虑受众的反应,尽量不要去激怒受众,尽量防止其换台,尽量去维持尽可能多的受众和尽可能高的收视率。

然而,正如《新闻编辑室》中的麦肯齐所言:谁说好的新闻,就一定没有高的收视率呢?

早在1955年,美国学者沃伦·布里德(Warren Breed)就曾经对美国新闻编辑室进行过深入的调查,他提出了一个有趣的概念叫“潜网”,指出了美国新闻编辑室里的“潜规则”,它进一步强化了控制新闻选择的意识形态,其中包括一些美国媒体竭力宣扬的“神圣领域”,如宗教、家庭、爱国主义、社区、医疗、法律与正义等。这种意识形态通过新闻工作者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新闻筛选,渗透到整个美国社会的心智之中,造成了拉扎斯菲尔德与默顿所说的“社会顺从”。

这种潜网,很大程度上就植根于美国的新闻专业主义。如陆晔与潘忠党所总结,新闻专业主义是“一套定义媒介社会功能的信念,一系列规范新闻工作的职业伦理,一种服从政治和经济权力之外的更高权威的精神,以及一种服务公众的自觉态度”。

媒介从业者的专业地位并非天生的,而是在媒介实践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这是一个“专业化”的过程。麦奎尔认为,这个过程源自美国,由三方面的实践活动所推动,即新闻同业组织的建立、报刊评议会的活动以及新闻业道德守则的确立。早在1923年,美国报纸编辑协会就发布了《新闻业典范》。随后,美国电影协会、全国广播业者协会等都纷纷订立了自己的守则。1947年,哈钦斯委员会(新闻自由委员会)在其报告《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中正式提出了“专业化(职业化)”的目标,将传播业者和律师、医生相提并论,认为这些职业追求的都是提供公共服务,而“没有哪种公共服务比传播服务更重要”。委员会提出了新闻业应该达到的基本标准,这种“社会责任论”的观念渗透到了美国新闻界的各种守则条文中,成为当代美国新闻专业主义的主体。

与此同时,在美国形成的媒介业者道德守则也传入欧洲并扩散开来,最终波及全世界。我国也颁布了新闻业的自律守则。如1991年,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公布了《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1999年,中国报业协会公布了《中国报业自律公约》等,在我国的传播体制和社会文化体系中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媒介专业主义。

莱提拉对31个欧洲国家的媒介道德守则进行了研究,发现大量的原则都可以归入六类,这代表了西方媒介专业主义的基本规范,具体包括:(1)信息的真实性;(2)信息的准确性;(3)对公众权利的捍卫;(4)对舆论的负责;(5)搜集和呈现信息的标准;(6)尊重信息来源。

而我国的新闻专业主义则与之既有联系,亦有区别。根据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公布的《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我国的媒介专业主义包括以下原则:(1)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2)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3)遵守宪法、法律和纪律;(4)维护新闻的真实性;(5)保持清正廉洁的作风;(6)发扬团结协作精神。

根据陆晔和潘忠党的分析,中国的新闻专业主义从20世纪初期获得了美国资源,并逐步确立;在随后的新闻实践中又容纳了苏维埃主义的宣传范式;至改革开放之后重新吸收市场体系的原则。实际上,这种新闻专业主义还不能忽略更久远的历史遗产,那就是中国知识分子“位卑未敢忘忧国”的传统。李金铨指出:“百年以降,中国报刊的主要角色是救亡图存,其三部曲是启蒙、革命与追求国家现代化。这些角色结合了中国士大夫传统及现代知识分子精神,形成了一种鲜明的‘文人论政’风格。”

正是因为精神遗产来自于多个源流:传统士大夫传统、现代知识分子精神、西方新闻专业主义、苏维埃革命与宣传思想、市场导向的新闻规范,致使中国当代新闻业呈现出更丰富的面貌,当然也无免于各种冲突。互联网的普及一方面带来新闻专业门槛的降低及“公民新闻”的诞生,另一方面也把新闻思想冲突纳入到更广阔的社会思潮流变之中。如何反思中国新闻业的原则与实践?如何寻找新闻在多种思想框架下的平衡?如何探索一条独具特色的新闻服务社会的道路?若能将目光聚焦于中国的新闻编辑室,或许能对这些基础性问题做出初步的回答。(作者为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参考文献:

①【美】约翰·麦克马纳斯:《市场新闻业;公民自行小心?》,新华出版社,2005年版

②Warren Breed, “Social Control in the Newsroom”, Social Force 33 (1955): 326-35

③陆晔 潘忠党:《成名的想像: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新闻从业者的专业主义话语建构》,《新闻学研究》,2002年第71期

④【美】新闻自由委员会:《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⑤李金铨:《文人论政:知识分子与报刊》,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责编:谢琳(实习生)、宋心蕊)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