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自然地,我们开始了“春晚时间”。
昨天,经过长达近四小时的马拉松式终审,筹备许久的央视羊年春晚语言类节目终于尘埃落定。
央视羊年春晚剧组证实,有10个以上的节目通过了语言类终审,将入围即将开始的春晚彩排。其中,“春晚老兵”冯巩可能会创造上春晚30年的新纪录。
而苗阜、王声的相声,沙溢、贾玲、李菁、瞿颖组成的“四喜丸子”组合,算是剧组创新的表示。
不过,记者注意到,从已经曝光的明星阵容来看,曾几何时造星能力一流的央视春晚,却已走在了依靠地方卫视“进贡”明星的尴尬道路上。
即便央视春晚节目组从内容、明星、传播方式等各方面,都在努力地和时代接轨,可“谁上谁火”的态势已经不可避免地变成了“谁火谁上”。央视春晚和观众关注点之间的距离,也已不是一步之遥。
一群兢兢业业的文艺工作者,年夜饭只能吃盒饭,拿着菲薄的报酬取悦观众。由于种种原因,可能还不招观众待见。这就是最近五年来央视春晚节目组的尴尬现状。
你说它没关注度吧,年年央视春晚的收视率、收视份额和一般晚会比起来,仍旧是一骑绝尘。可它在一二线城市的热度急剧消退也是个不争的事实。
很多大城市的年轻人,甚至把大年三十在家里看央视春晚当作“无奈之举”,或者将其视为“背景音乐”。
在记者还是中学生的时候,央视春晚本身就是明星,有舍我其谁的豪气。现在,央视春晚已经没了底气,“开门办春晚”也好,邀请各卫视歌唱类节目的选手上春晚也好,它的日渐谦逊和日渐衰落成了正比。
其实从上央视春晚的明星来看,就能反映出每个时代观众的喜好和电视江湖的态势。
央视春晚从1983年开始走入我们的生活,那之后的10年,歌唱家站在了聚光灯下。李谷一、毛阿敏、费翔、韦唯、毛宁……把那时的央视春晚连起来看,几乎就是一部当代华人音乐编年史;
上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期,则是语言类节目的天下。
1990年、1991年、1998年,陈佩斯和朱时茂三上春晚,留下掌声一片;冯巩、牛群的相声独树一帜;赵本山和宋丹丹的小品,更是奠定了语言类节目的霸主地位;
可在2005年之后,观众的审美不断提高,央视春晚的新意却在下降。这时候,央视春晚开始了改革,让不少当年红火的影视演员走上舞台。从“谁上谁火”,变成了“观众想看谁让谁上”;
而近三年,央视的节目遭遇到各地卫视诸侯的“逼宫”。央视春晚也开始向卫视频频“要人”。
1月19日、1月22日,央视羊年春晚剧组分别公布了两拨明星阵容。其中,除了刘德华外,这两拨明星主要分成两类——一类是时下热播剧(且很多是在卫视播出的电视剧)的影视演员,如朱亚文、陈伟霆、段奕宏、佟大为夫妇;一类是2014年在卫视各综艺真人秀上成名或者翻红的明星——《我是歌手2》的邓紫棋和韩磊,《花儿与少年》的张凯丽等。
当然,我们不能否认央视节目组的努力。其实,导演哈文的团队中有很多都是年轻人,他们深谙新媒体时代的传播规律,知道除了节目本身,明星的穿衣打扮、观众席上镜头扫过的美女、王力宏和李云迪的“暧昧”,更有话题性和转发量。
10年前,央视春晚简直把跑春晚的记者们当贼一样防,有什么料,都藏着掖着,深怕透露了。现在,羊年春晚节目组自己主动发起了微博,还会通过微信群和记者们互动。在羊年春晚启动之初,哈文团队甚至还找出了10年来跑央视春晚的记者,用照片做了一段长微博,然后发到朋友圈里,怒刷存在感。
也许,对待央视春晚,平常心更好。就像赵忠祥去年说的那样:“我在看春晚,也在看微博,也在发短信。这就是大年三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