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
人民网>>传媒>>正文

网络"直播"自杀增多媒体不能做看客 报道中存误区

李新玲

2015年01月28日07:21  来源:中国青年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网络“直播”自杀增多 媒体不能做看客

  1月2日下午,大连一名女子在网上发图说要开煤气自杀,迅速引发网友关注及转发。约半小时后,有网友发微博表示,该女子已被解救。

  1月6日凌晨,广西南宁市,一名为情所困的女子在微信朋友圈里直播“割腕自杀”。在接到该女子朋友的报警后,南宁市公安局凤岭派出所民警迅速赶到现场救人。因抢救及时,女子获救。

  这是最近几天,媒体所报道的两起自杀事件,所幸自杀者都得到了救治。但在前一事件发生后,当地媒体刊登了女孩的微博截图,第二起事件,当地电视媒体模拟了女子自杀的场景,并公布了当时女孩儿的留言。

  检索2015年以来的报道,还有多篇涉及自杀:一名女子从桥上跳下被救;情侣吵架男子企图自杀,拍“遗照”传给女友;东莞一手机代工厂倒闭,董事长留绝笔信欲自杀谢罪……

  对此,北京回龙观医院院长杨甫德教授认为,“长期以来,大众传媒在精神健康科普传播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明显提升了公众对抑郁症和自杀行为等的关注度。但同时,新闻追求显要性、冲突性和异常性的特点,以及记者对精神卫生专业知识的不够了解,致使媒体对自杀事件格外偏好并且成为报道常态。”

  媒体过度渲染可以引起自杀率升高

  杨甫德是精神卫生方面的专家,他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媒体报道对人群自杀行为影响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美国、澳大利亚、日本及奥地利等国家,中国对此问题的研究尚处在起步阶段。不过,已完成的相关调查研究都得出同样的结论:媒体过度渲染式的自杀报道可能引起自杀率异常升高。

  回龙观医院的医护人员发现,近些年公众每年都能从媒体上获得大量凶杀、自杀、精神病患者过激行为、“被精神病”等相关信息。

  资料显示,我国自杀人数占全球的28%~44%,已遂/未遂自杀率为1∶8,其中呈现出“三高”现象,15~25岁人群自杀死亡率占总人群死亡率比例最高,农村自杀率高于城市,女性自杀死亡率高于男性。另外,自杀人群中精神疾病的患病率为63%,仅9%在自杀前曾寻求过专业帮助。

  杨甫德还介绍了一起媒介报道与自杀行为之间存在较大关联的著名案例。2003年,张国荣自杀事件发生后,各类媒体进行了连篇累犊的报道,并大肆渲染。一些媒体将之誉为“飘然而去”,是用死亡完成了一个“传奇”。香港的专项研究显示,张国荣在4月1日自杀,当年4月香港共有131宗自杀身亡个案,较3月增加32%,也比前一年4月多出18人。有几名死者留下的遗书中,清楚写明其自杀与张国荣轻生有关。

  媒体报道中存在误区

  研究媒体目前对于自杀事件的报道,杨甫德和同事发现,官员、明星、大学生、城市年轻女子自杀是媒体特别关注和报道的,甚至进行渲染,过多描写自杀细节。但媒体忽视弱势群体,对农村自杀问题的关注严重不足。事实上,目前我国农村自杀率是城市的两倍左右,80%的自杀事件发生在农村,老年人特别是农村老年人自杀率明显上升

  将自杀原因简单化也是媒体报道误区之一。例如:有报道称,某女孩儿因为男友接异性电话而数次割腕,某少年因为所买彩票未中奖而自杀,但实际上,这不一定是主因,与事件当事人精神状态也有关。类似的还有,以《15岁少年因父母分居服毒自杀留遗书望父母和好》、《13岁女孩因家里无钱缴纳择校费服毒自杀》、《少女未扎头发遭拒考后自杀》为报道标题,这种简单归因的报道对于青少年来说,很容易被误认为是解决问题的方法,招致模仿。

  为了吸引眼球,媒体在报道中经常讲述自杀者的凄美爱情故事,把自杀说成是痴情、爱到深处的表现,而且有些媒体还把这些报道做重头处理。例如:《处男少妇痴心恋?双双服毒为抗婚》、《痴心男痛情断跳江表白》……还有采用耸人听闻、煽情的标题吸引眼球,例如:《万米高空割喉——揭开百万富翁自杀幕后新闻》、《夫妻被追债双双自杀 老公上吊老婆喝药》等。

  杨甫德认为,与自杀个案报道过多相对的则是缺少反思性报道,缺少有助于减少自杀事件的各种资讯。例如:专家提出的可以提高公众精神健康水平的各类观点,自杀的预警信息,自杀救助的方式、方法,还有对自杀未遂者的心理干预措施等。

  关注自杀现象,但不应炒作个案

  既然自杀报道与自杀行为间存在如此密切的联系,那么是不是就应该放弃报道自杀呢?杨甫德回答:“显然不是。如果一个生命的非正常殒落都不足以成为新闻,那还有更重要的新闻吗?况且,各种通讯传播技术阻挡不了消息的扩散,‘鸵鸟策略’不是好办法。”

  杨甫德和同事对此开出的药方是:削减报道数量,淡化自杀报道;丰富报道体裁和题材,可以通过刊登一些相关的漫画、哲理小故事等帮助人们正确认识自杀;也可以在自杀新闻后附上离自杀事发地最近的心理危机干预与预防机构的联络方式。

  “关注自杀现象,但不炒作自杀个案。特别是要改变悬疑的故事化报道方式,正确对待名人自杀,把握好‘度’。”杨甫德认为,“媒体既肩负传播的任务,又肩负着防止出现负面影响的责任。”

  在医生看来,自杀的原因是复杂的,其中精神障碍尤其抑郁症是自杀的危险因素。但由于对抑郁症的知晓率低、识别率低,以及因为病耻感而不愿意就诊等多种因素,导致我国有62.9%的患者在出现抑郁后从未就医,严重影响了他们的正常工作和生活,甚至让他们产生自杀念头和行为。

  针对这些新情况,作为世界卫生组织(WHO)心理危机研究与培训合作中心主任,杨甫德教授提供了WHO发布的《自杀预防:对媒体从业人员的指引》。书中总结了媒体在自杀报道中的“六要与六不要原则”。

  “六要”包括,要与健康或卫生机构专家合作,从事实面报道;要将自杀视为“完成的”自杀,而非“成功”的案例;要将相关报道资料刊登于内页;要强调除了自杀之外,还有其他解决问题的途径;要提供救助或辅导专线以及小区资源的信息;要报道自杀的危险因素或可能的前兆。

  “六不要”包括,不要刊登自杀者照片或遗书;不要详细描述自杀的方式,不要简化自杀的原因,不要美化或感性化自杀行为,不要强调轻生者的个人特质、背景或宗教,不要借报道责备任何人。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