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只有一名老师的盈江县卡场镇卡场小学,朱茂然将上海捐助的图书文具赠送给校内17名少数民族学生。记者 徐瑞哲 摄
西南边陲,中缅交界,云南盈江在2014年的一周之内两度发生五至六级地震。
记者近日随同济大学挂职盈江县副县长朱茂然,驱车走访震中地区的4所乡镇中小学。经历一个冬日,3000多米的海拔落差就有一二十摄氏度的温差;经历一场大雨,泥石混合的山路变成人车难行的危路。当车轮陷入深深的泥辙,不推的话怎么也上不了坡,而下车一推就被溅上一身泥浆。
在这里,朱茂然经历了他平生第一次地震;也在这里,他与各族孩子一起度过震后生活,让他们有被盖、有书读、有球踢。
爱心棉被温暖山村学子
滇西边区,太阳下山迟。黄昏时分,来到山村学校,小朋友们已在打水洗漱。先洗脸、再洗脚,可水都是龙头里接下的凉水。原来,校舍并无热水供应,学生们趁落日前搞好个人卫生,免得入夜更冷。
灾区迎来震后第一个冬天。大山学校,道阻且长,多数学生住校,而且多是两人一床或三人两床。朱茂然和“大后方”的同仁同行,发动了“爱心加被”计划,按每人每床百元标准,共有2000多套棉衣、冬被,赶在寒假前发往此地。
朱茂然也来自安徽肥东农村,从同济大学毕业后留校至今,担任经济与管理学院教务科科长。根据对口扶贫安排,去年4月,这个副教授成了副县长。县政府在大院内临时板房办公,他自己就住在小小保卫室里。
去年5月24日,盈江发生5.6级地震。5月30日,第二次更大的6.1级地震爆发。当天深夜,朱茂然领命进驻地震中心地带——勐弄乡松园村,一呆就是两周。
走遍全县七乡八镇
在全国14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中,滇西是最大一块,几个州县的人均受教育年限仅8.2年。朱茂然是教育界出身,自然也分管当地教育。
“朱伯伯,朱伯伯!”景颇族五年级学生麻康又见朱茂然,这个光头老师已成了他的忘年交。麻康就读卡场镇九年一贯制学校,而卡场镇正是此次地震受灾最重的3个地方,山地贫困人口多,景颇、傈僳等少数民族多。这几个月来,朱茂然走遍全县七乡八镇,部分乡镇学校更是多次往返,卡场镇就到过5次。
地震中,校内三幢教学楼不同程度受损,两幢厕所倒塌。其中一幢教学楼变成D级危房被拆除,另两幢修复加固可继续使用。眼下,墙上裂缝,糊着水泥,清晰可辨。校长余章衡介绍,全校近千名学生,寄宿生占三分之二,生均校舍面积仅3.2平方米。目前仍有500多名学生在简易板房中上课,300多名学生还在简易钢架房中住宿。
“我最喜欢朱伯伯他们带来的新书包,作业本用完了还有新的。”板房里的麻康说,“现在就是想回到好一点的教室里。”当地财政紧张,灾后百废待兴,不能“等靠要”。朱茂然明白,唯有动员身边力量,尽己所能帮点忙。
这个高校中层干部,几乎动用了所有人脉资源:同济经管学院师生捐出3万余元;全校教职工募资5万元; 通过校友会发动各种公益基金,募得大米30吨、蚊帐8000顶、手电筒8000盏、彩条布200条……此外,他还请兄弟院校同届挂职的“挂友”发动各校,从复旦大学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共为盈江捐资约10万元。在结对贫困生中,他还个人出资解决学杂费5000多元。
不忘孤山“一师一校”
一个都不能少。朱茂然车行一日,不错过“被遗忘的角落”——“一师一校”的卡场镇卡场小学。22岁景颇族姑娘朱福秀,从师专毕业来此,已有一个学期。她每天为17名一年级学生上课,一天7节课,从语文、数学到音乐、美术,超过10个科目。当学生们各自放学,孤山里的学校就成了她的家。
“家里最远的学生要走40分钟山路上学,不读书的话他们是走不出大山的。”朱福秀告诉记者,“学校除了课本,没有其他图书。”卡场小学几乎也没什么课余活动,校舍门外只是一片稍加平整的土操场。
于是,朱茂然带着复旦大学资产经营公司总经理、挂职干部赵文斌,为朱福秀的学生们送来了足球和球书。足球400元一个,是国际标准比赛用球; 球书则是上海市大学生足球发展联盟编写的《蒙蒙讲足球》,以及市教委与市体育局合作的《文化足球之魂》等。看着孩子们亮亮的眼睛,朱茂然笑着说;“在这里踢球要轻点哦,最好不要开大脚,不然踢到山下去了。”
这两个上海“挂友”正策划在盈江县所属的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各校建设标准化的图书角、图书室。作为州政府副秘书长,赵文斌算好了一笔账:根据办学规模排摸下来,建一个图书角需3800元,配300到500本书;一个图书室2万元,配1000本书。包括高校相关上市公司出资在内,这个项目现已募集超15万元,首批做成了十多处,其中包括另一个震中地区勐弄乡的4个校点。从《十万个为什么》到《西游记》,再到中英文作文书,“要用数据管理方法统计借阅记录,形成孩子真正爱看的图书目录,‘占领’全州371所小学”。他们希望,在挂职一年期间达成目标。(记者 徐瑞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