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传媒》>>2015年1月下
人民网>>传媒>>正文

《光明日报》:努力建成“知识分子的精神家园”

周 华

2015年02月05日10:53  来源:传媒  手机看新闻

为落实刘奇葆同志2014年6月13日在光明日报社调研时的讲话精神,根据《光明日报》编委会要求,新闻研究部进行了专题调研。

奇葆同志在讲话中提出:“把《光明日报》办成‘知识分子的精神家园’,这是一个很高的目标,我希望你们加倍努力,朝着这个目标不断迈进。”奇葆同志这句话一方面肯定了《光明日报》的定位和特色,一方面对《光明日报》建成“知识分子的精神家园”提出了希望和高要求。要成为“知识分子的精神家园”,就需要研究:知识分子的精神特质是什么?精神需求是什么?知识分子精神家园的构建要素是什么?目标任务是什么?《光明日报》如何达到这个目标?

带着这些问题,笔者走访了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尹鸿、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王君超、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原党委书记高钢、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周桂钿和李春秋、中国科学院大学物理学院副教授鲍林、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所所长尹韵公。在中国社科院原副院长李慎明的帮助下,召开了“知识分子精神家园座谈会”,邀请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沙健孙、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秘书长何秉孟、北京大学原副校长梁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所长张顺洪、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党委书记周溯源、吉林财经大学副校长丁堡骏、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副主任王立强等几位专家学者进行研讨。同时,光明日报社徐华西秘书长及周迅、包霄林、王保纯、童怀等几位部门主任与会并进行了探讨。

《光明日报》的精神气质和文化魅力

1948年,毛泽东与胡愈之在西柏坡谈话,就确定了要办一份以知识分子为中心的报纸。从创刊的那一天起,《光明日报》一直以知识分子为主要读者,以反映知识分子生活为主要内容,以团结和引领知识分子前进为根本宗旨。

知识分子的生活,包括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生活和自然科学工作者的生活,有物质和精神、思想和实践几个层面。表现在精神和思想层面的,就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学术追求、学术成果、学术思想与方法等等。表现在实践层面的,就是科研学术活动、建功立业的言行等等。反映生活也是引领前进的一种方式,反映知识分子的所思所虑、所忧所乐,责任担当、使命追求。

66年来,《光明日报》一直注重反映知识分子在党的领导下,为人民做学问,为建设社会主义而奋斗的丰富生活。几乎所有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大家,都曾在《光明日报》上留下令人难忘的“光明故事”。近年来,《光明日报》注重宣传知识分子中的先进典型,例如好医生、好教师、优秀科技工作者、理论工作者、文学艺术工作者等等。注重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用高尚的精神塑造人,用有益的信息帮助人,用先进的理念启迪人,用真理的力量鼓舞人。现在的信息社会,各种良莠不齐的信息充斥社会,《光明日报》为读者提供的都是有益的信息,其知识性、学术性、理论性、思想性为知识分子所欣赏和器重。

66年的办报经验,以及在中国意识形态领域的地位和作用,形成了《光明日报》独有的精神气质。第一是追求真理。毛泽东和胡愈之在1948年9月谈话时,确定要办一张知识分子报纸,叫《光明日报》,这预示着知识分子追求真理,要在这个报纸上得到实现。1978年5月11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在全国掀起思想解放大讨论热潮,影响了中国的历史走向,改变了中国人的命运,“对于促进全党同志和全国人民解放思想,端正思想路线,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引自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公报)。第二是宗旨明确。主张什么,反对什么均有鲜明的态度,《光明日报》始终坚持爱党爱国爱民,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第三是学术探究。从1949年6月16日创刊起,《光明日报》开设的学术性专刊副刊成为《光明日报》重要的特色。史学大家范文澜、翦伯赞、邓广铭先后主持《史学》专刊,经常以组织学术问题讨论的方式推动学术争鸣,发表了不少具有较高价值的理论文章。著名作家陈翔鹤主持《文学遗产》副刊,因开展一系列学术讨论轰动了当时的文学艺术界。清华大学哲学系首任系主任金岳霖主持的《哲学》为国内哲学理论研究和论争提供了珍贵的平台。在学术上要有严谨的、前沿的、朴实的、典雅的风格,要体现出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和爱国精神,要强调淡泊名利和忧国情怀,这应该是《光明日报》的精神气质。《光明日报》的文化魅力应该是“追求真善美,高扬正能量的品格”。

知识分子精神家园的构建要素和目标任务

在社会转型和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知识分子群体特质已经发生深刻变化。笔者通过走访知识分子代表,总结出新时期知识分子群体具有以下特质。

流动性。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随着国内外思想学术交流的加深,国内外学者在学术上的对话日益增多,国外的学术思潮和理论成果也大量被引入国内,知识分子的生活和环境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知识分子的思想稳定性也受到一定影响,在与国外学者对话过程中,国内知识分子对世界和国家现实的认识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在学术立场和价值观方面,国内知识分子在不断的变化之中,知识分子对自身的认同和对世界的认识也在不断流动之中。这就使得当代知识分子极具流动性和不稳定性。

分化性。新时期的知识分子自身身份的不确定性也导致了知识分子的学术立场和经济条件的严重分化。在国家转型过程中,各种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在逐渐表露并日益严重,这也逐步瓦解着知识分子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也在改变着知识分子的政治立场和思想立场。除此之外,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改革也改变了知识生产者的从业标准和行业状况,许多知识分子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积极调整和加快转变思想观念,但是仍旧有些知识分子在瞬息万变的现代化中处于被市场和社会淘汰的边缘,这就使得知识分子在思想上和经济上都面临着分化的现实。

多元性。知识分子的流动性和分化性都导致当代知识分子群体的多元性。在各个行业得到长足发展,知识生产领域全面扩大的当代,知识分子的身份界定模糊化,使得知识分子具有多元性。知识经济的崛起造就了各领域知识分子数量的庞大和层次的多元。

基于对当代知识分子群体特质的认知了解,我们可以分析出当代知识分子的精神特质和需求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追求新知、追求真理。随着信息科技时代发展、世界经济一体化深化,他们渴望了解、掌握各种新知识、新信息、新技术、新思想,成为各种创新和新事物、新产业的倡导者和领导者。也渴望被人了解,被世界认同。二是有主见、有思想。世界格局多极化,国内外各种文化思潮多元化,使他们的思想呈现多元倾向,多数人注重理性思考,渴望思想文化引领。三是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批判性思维。一方面,他们不同流俗、对假丑恶的东西十分反感;另一方面,他们具有“以天下为己任”的家国情怀和悲天悯人的人文情怀,对社会问题和滥权、腐败、歧视与社会不公等现象忧心如焚,勇于质疑和批判。

首先,应该是知识分子的精神依托地。在这里,能感到温暖、正气和正能量。这里是引导、帮助知识分子确立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前进方向的理想、价值阵地,帮助知识分子解决在实现上述理想、价值追求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惑、困难,推动他们实现自己的上述理想和价值追求的“家园”。

其次,应该是先进文化、正确思想、新鲜知识的汇聚地和传播地。在这里,能给知识分子不断提供国内外新知识、新思想、新文化、学术新动态。知识分子在家园里能吸取精神养分,在学术上、理论上、文化上得到有益帮助。在这里,有学术、思想的交流和争鸣,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园地。

再次,应该是知识分子情感的栖息地。在这里,能够反映知识分子心声,能够让其感受到人文关怀;在这里,能够帮助知识分子解疑释惑,解决切身问题;在这里,知识分子的情感能够得以抒发和表达。

最后,应该是发现和培养人才的园地。发现和扶持青年作者,是《光明日报》的好传统。在这里,发现那些坚持真理、实事求是、富有朝气的青年作者,为他们提供展示思想的舞台,让“家园”充满生机、活力,富有感召力和吸引力。

知识分子精神家园的目标任务。第一,真正成为全球化时代“中国知识分子第一报”。第二,成为知识分子倾吐心声的园地和获得权威信息的平台。第三,成为公平、正义和公信媒体的象征。

如何建设“知识分子的精神家园”

《光明日报》要成为知识分子的“精神家园”,专家学者们提出以下途径。

在当前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极其复杂的环境中,针对部分知识分子在价值观取向上存在的一些困惑,《光明日报》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史的宣传,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用高尚的精神塑造人,用有益的信息帮助人,用先进的理念启迪人,用真理的力量鼓舞人,引导广大知识分子,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确立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将自己的理想、价值追求牢牢地同我党、同社会主义事业、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联系在一起。

《光明日报》应该在复兴中华文化进程中有所担当。要对中国文化有清醒的认识,深入分析研究中国文化,站在文化发展的前沿,宣传传播先进文化,把它传承播撒开来,不断启发知识分子。以批判的精神剖析文化,引导知识分子正确认知中外文化,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达到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担当。《光明日报》要有鲜明的立场、态度,旗帜鲜明地坚持应该坚持的东西,旗帜鲜明地批评应该批评的东西,牢牢把握正确的文化发展方向。国学版、文化版要把复兴中华文化作为重要内容,多宣传、发掘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新书榜有导向作用,要精选作品,可以是国内的,也可以是国外的。书评版可以增加国外书评。

当前国内阶级和阶级斗争仍然存在,国际上两条道路、两种制度、两个阶级的斗争更加激烈,国内外敌对势力要分裂西化我们,“和平演变”与反“和平演变”的斗争空前加剧,形势很微妙。在这种斗争中,知识分子这个群体始终处于不断分化之中。《光明日报》要以自己的品格和慧眼,将精英知识分子最大限度地团结起来,争取过来。

应及时将国际学术的前沿引入国内知识分子的视野中,提供世界范围内一流专家的观点,包括人类文明进程的最新动态。加强文史哲的深度报道和稿件水平,建议恢复哲学版,史学版,这样可以办得更活跃,不仅要对历史问题进行探讨,而且要对现实问题提出看法,多搞学术前沿、学术争鸣话题。在知识界和学术界的重大事件中,《光明日报》应首先发声表态。积极反映与知识分子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通过深度报道、典型报道、调查报告、内参等形式关注和反映知识分子关注的学术问题、社会问题。如课题经费问题、高校职称标准合理性问题、高校文风学风问题、高校腐败问题等,可以组织讨论,帮助知识分子解决切身利益问题。

破除办报的条条框框,积极争取管理部门对头版改版政策的支持,积极探讨符合时代特点的传播技巧,创新符合读者要求的版面视觉形式,传播效果才能实现大的突破。

建议成立专家智囊团,与高校各学科及社会各界的一流学者、专家建立长期联系。《光明日报》创刊初期有邀请各领域大家办刊的传统,可考虑恢复这一传统,诚邀各界专家组稿、写稿、审稿。建立学术课题探讨组制度,组织各领域的专家、学者就同一个社会现象、学术争论进行探讨,并就此发表一系列有分量的文章。通过向所有“211高校”校长、国内一流专家赠报方式,广交朋友,扩大《光明日报》的影响力。《光明日报》已连续三年举办“寻找最美乡村教师”的活动,社会反响很好,在报道上要深入、深化,宣传报道那些事迹突出、成绩显著的好教师。

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各种培训形式,使编辑记者了解国情,了解思想文化界动态,准确领会中央精神,知道什么是应该提倡的,什么是不该提倡的,了解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不断提升编辑自身的学术素养,从而提高编辑辨别能力。

2014年4月以来,光明日报社加快媒体融合发展进程,成立了以总编辑为第一负责人的领导小组,下设专门负责融合发展的工作小组,形成了“核心价值观百场讲坛”等融媒体产品,光明云媒客户端先声夺人,户外媒体“光明校园传媒”获教育部立项,准备在全国知名高校铺开。媒体融合给光明日报社的发展带来了勃勃生机。

目前,光明日报社正在改进采编流程,打造全媒体联动的内容生产模式。我们将结合“融媒体中心”采编发平台建设,推广完善采编流程。在重大宣传报道中,光明日报报业集团下属的《光明日报》、出版社、各子报子刊、光明网要互相策应、互相借力,最终形成合力,实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在打造新型主流媒体的进程中,报社建立了包含报纸(《光明日报》及其子报子刊)、网站(光明网)、移动互联网产品(手机光明网、《光明日报》手机报、《光明日报》手机新闻客户端、光明云媒、云端读报、Skype“时光谱”新闻服务)、社交媒体平台(《光明日报》官方微博、微信)、楼宇信息屏(光明都市传媒、光明校园传媒)等在内的多载体、多层次的传播报道平台体系,进一步促进全媒体联动报道。(作者系光明日报社新闻研究部主编)

(责编:谢琳(实习生)、宋心蕊)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