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临城县古鲁营西村,法律顾问张瑞律师(左)正在为村干部提供咨询服务。 本报通讯员 王永周摄
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公开发布,如春风拂过神州大地。连日来,在太行山东麓的河北省临城县,广大干部群众欢欣鼓舞,大家纷纷表示,只要认真落实党的“三农”政策,继续加大改革创新力度,临城这个“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农业一定会更强,农民一定会更富,农村一定会更美。
日前,记者深入临城农村,亲身感受生态农业、便民服务、法治建设的“三个一”。
人均一亩核桃林
开车驶出临城县城,沿着宽阔的道路一直向北,倏忽之间两旁的建筑物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排排错落有致的核桃树。“临城县人口20万,现在共有核桃林20多万亩,平均一人一亩。”临城县委常委、宣传部长侯培军告诉记者,临城有大片的荒山野岗,以前遍地是茅草和石头,后来经过开沟换土,全都种上了核桃树。荒岗种核桃既不占农田,又增加了绿化面积,成为一举多得的特色产业。
走进河北绿岭果业有限公司的万亩薄皮核桃示范园,山坡上密密麻麻的核桃树一眼望不到边。绿岭公司副总经理路京振介绍,他们从1999年开始承包荒岗种核桃,如今在临城县一共有1.5万亩核桃基地,还在新疆等地租种了5000亩核桃林。优质的薄皮核桃除了当干果卖,还可以精炼成核桃油,加工成核桃蛋白饮料、核桃奶片等营养食品。2013年,绿岭公司被命名为首批“国家级核桃示范基地”。
说话间,远处传来了鸡叫声。走近一看,原来是一群散养的柴鸡正在核桃树下溜达。路京振说:“核桃林特别适合立体种养,树上结核桃,树下能种草,草中能养鸡,鸡粪进入沼气池,沼气池废料又可以还田。”
记者随后来到另一家核桃种植大户绿蕾公司的林地,只见一群大白鹅正在核桃树下觅食。“比起鸡来,鹅更爱吃核桃树下的草。”养鹅的农民拿出一个刚下的鹅蛋说,“这些鹅隔一天下一个蛋,4个蛋就有一斤重。”
在绿岭、绿蕾等龙头企业的带动下,临城农民中“发核桃财”的越来越多,许多人家盖起了新房,开上了小汽车。在黑城乡乔家庄村,老支书乔二民对记者说:“村里不少农户承包了十几、二十亩核桃林,种一亩薄皮核桃政府还给补贴1000元,比起以前种粮食作物,每亩收入增加了四五倍。”
“生态二字写起来很容易,难就难在把它真正写在大地上。”临城县委书记宋向党告诉记者,以前临城是“一矿独大”,财政收入中70%来源于矿山。党的十八大以来,临城人统一思想,下决心走“生态立县”的路子。通过举全县之力发展核桃产业,带动了三分之一的农户增收致富,还增加了15%的森林覆盖率。县财政收入中,矿山的贡献率已经下降到8%。
每村一个便民服务站
“程序不知晓,盖章到处跑”,这句话是过去临城农民群众“办事难”的真实写照。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临城在全县220个农村建起了便民服务站,安排村“两委”干部、乡镇驻村人员和大学生村官当“代办员”,热心为老百姓排忧解难,群众满意度达100%。
记者来到临城镇支角村的便民服务站,只见墙上贴着《便民服务站办事流程图》、村干部《值班表》和《窗口服务质量评比栏》。这时,一位叫武会兴的老大爷前来办事。他说,儿子摔伤了,家里失去了经济收入,孙子在城里上学,想向学校申请点困难补助,不知道该走什么程序。“你可以先去孙子的学校领一张贫困生证明表,拿回这里,我们来签字盖章。”工作人员告诉武会兴。
记者注意到,服务站的桌子上放着一盒便民服务监督卡,上面写着工作人员的名字,“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几个选项,还有服务电话、监督电话。“每次为老百姓服务后,他们都会给我们打分。”支角村村委会主任武全兴说,“以前村民想办事,都是跑到村干部家里去找人。现在有了服务站,既方便了村民,也方便了村干部。”
在乔家庄村的便民服务站,记者正好碰上临城县人民医院的医护人员,他们是专门前来做回访,为一位拄着拐杖的患者检查恢复情况的。这位村民叫孙建芳,两个月前腿部多处骨折,在县人民医院做了手术。为他做检查的吕增华医生说:“你现在恢复情况良好,下一步要锻炼下肢力量,慢慢地要自己走路,不要依赖拐杖。”“感谢医生们的照顾,还特意跑一趟,心里挺过意不去的。”孙建芳对记者说。
一村一名法律顾问
在东镇镇古鲁营西村,记者见到了该村的法律顾问张瑞律师。原来,村里要建一个养牛场,需要和村民签订土地租借合同,于是就请她来“把把关”。“以前我们和村民签订的都是‘土合同’,现在有了法律顾问,我们的合同正规了,可以避免产生法律纠纷。”古鲁营西村党支部书记郝润身说,法律顾问不仅为村集体服务,而且更为村民服务,除了每月来一次,还留有联系卡,老百姓有什么法律方面的问题,随时可以打电话咨询。
“为村民服务,会不会影响你的正常工作?”记者问张瑞。她坦言,法律服务对老百姓和律师来说是“双赢”。“虽然会占据一部分时间,但通过我们的服务,老百姓有了法治观念,可以避免许多‘民转刑’案件的发生,对农村的和谐稳定很有意义。另外,在农村开展法律服务,也可以提升律师的品牌,对承办案件也有好处。”
张瑞说,现在农民群众对法律的需求非常迫切,特别是土地补偿、交通事故和婚姻家庭等方面的法律问题“呈井喷之势”,律师在农村大有可为。她的律师事务所有4名律师,全都担任了农村法律顾问。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把加强农村法治建设列为重要内容,要做好‘三农’工作,‘法律下乡’至关重要。”临城县委副书记郭建军介绍说,为了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使他们实实在在感受到法律的作用,从2013年开始,临城县全面推行“一村一名法律顾问”制度,目前已在所有农村实现了全覆盖。法律顾问一进村,就受到农民群众的普遍欢迎,因为“矛盾纠纷有人调解了,法律事务有人代办了,村务管理有人指导了”。
采访结束时,记者来到临城县政府大院,这里仍然是一排排几十年前盖起的平房,机关干部们进进出出,忙忙碌碌。大院门口,几位老人正悠闲地坐在墙根下晒太阳。从他们灿烂的笑容中,记者看到了太行山下的新希望。(本报记者 张碧涌 叶乐峰 耿建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