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
人民网>>传媒>>正文

《最强大脑》开播两季 Dr.魏坚持"科学标准"走到黑

2015年02月07日10:29  来源:北京晨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Dr.魏坚持“科学标准”走到黑

  《最强大脑》开播两季 “科学判官”魏坤琳一直不太讨好

  《最强大脑》开播两季以来,“科学判官”魏坤琳的角色一直不太讨好,因为科学追求的是刻度,而观众感受的是温度,想要在两者之间寻求到最佳的平衡点绝非易事。第一季中,坚称“科学是我评判的唯一标准”尚能成为塑造个性的卖点,打造所谓的“高冷”形象;那么到第二季碰上孟非、高晓松等几位“难缠”的名嘴,并将其放在观众喜好的对立面后,魏坤琳的角色和形象就变得不再那么讨好了。近日,魏坤琳在京接受了记者采访,回应了其中的质疑和争议。

  打难度分“没有失误”

  北京晨报:孟非老说你情商为0,你怎么看?

  魏坤琳:(笑)嘿嘿,我不觉得。这是节目设定,他们打预判分,我打难度分,有时候难度分出乎意料,只能够、也必须要坚持,就感觉像听不进去别人的话。我没觉得怎么样,坐什么位置做什么事。

  北京晨报:面对评委们的围攻,压力大吗?

  魏坤琳:适应了,但是不知道他们什么时候发作!(笑)不过他们口才越来越好,像第一季的梁冬、第二季的孟非、高晓松,但我嘴巴很笨。(笑)

  北京晨报:你打分会有失误吗?

  魏坤琳:没有失误!你看我第一季、第二季的打分,难度分其实是真实反映项目难度的。人本身的能力可能会有变动,但这个难度分是针对项目的,两季整个下来是保持一致性、体系性、公正性,相对一致的。经得起推敲。

  吴光仁是教科书式的例子

  北京晨报:面对有些选手的煽情故事,你有天然抵御能力?

  魏坤琳:我对选手没什么抵御能力,有时也会戳中自己的,像王昱珩、李威,他们为女儿而来,我也有女儿。最后那个老人吴光仁(背诵5000位圆周率数字),我爸也是脑梗、脑萎缩,向老年痴呆发展,可能最后我爸认不出我。看到老人的故事我也很感动、很激动,但打分还是打分,我是理性思考,感情先放在一边。

  北京晨报:吴光仁老人在最强大脑中算是一位特殊的选手,他的故事有什么借鉴意义吗?

  魏坤琳:吴光仁老人的故事真是教科书式的例子,他自己发明的记忆法,虽然不是好的有效率的记忆法,但把自己的生活串成了一个很长的故事,这个核心是联结记忆,可以延缓老年认知能力减退。如果按正常来说,他早就老年痴呆了,但是这种长年的努力确实是逆生长。因为我父亲的病,所以跨专业特别研究,我自己也在钻研,把联结记忆变成了软件、APP,老先生做的就是我们做科研时做东西的一部分,他是很好的榜样,我很高兴,我们这个节目就是要传播健康、科学的理念。

  其实,不一定是脑梗才练,比如老人的中度或轻度认知障碍、记忆力差,也会影响生活。可以有训练,比如记忆力训练、运算、图形匹配。我们把实验室的内容扒出来做了一个APP,叫睿智庄园。还有测老年痴呆的风险和认知程度测试,叫海马指数,还没上线。

  选手们都没有特异功能

  北京晨报:高晓松老说“我不相信!”这也代表了普通观众的心声,你对此怎么看?

  魏坤琳:这就是他(高晓松)的认知局限了,他是工科生,不是理科生,每个人都是有局限的,像我不知道的就不说。最重要的还是尊重选手、尊重每一个人,要承认他的能力就是比你强。选手们都没有什么特异功能,这都是人的能力,只是他们做得比你好。那些厉害的选手,天赋、后天努力缺一不可。只靠天赋也是不可能达到的。

  北京晨报:有不少选手是开记忆力学校或做记忆力教育的,普通人通过训练也能开发自己的天赋吗?

  魏坤琳:当然每个人都可以开发自己的能力,比如之前那个看电影画面的(第二期选手曹全全之《捕风捉影》),他看起来非常厉害,像魔术,但这种是知觉学习,可以训练,所以我给他的分很低。有很多高分选手,普通人拼命练也不行,天赋也是底子。有没有发现,从第一季到第二季做记忆的越来越少,我们想体现更多的脑力。

  确实有选手超出自己预期

  北京晨报:目前的选手中有没有能超越你的预期的?

  魏坤琳:是有的,比如第一季的周炜,比如蜂巢迷宫的选手鲍橒。像周炜,我们带他去扫脑,他大脑中的有些地方是超乎常人的。而鲍橒可以闭着眼睛盲棋,可以盲走迷宫,别的记忆高手进去就出不来。

  北京晨报:据说你上《最强大脑》能帮助北京大学招生?

  魏坤琳:我的同事们都是挺认可的,起码是当面认可,背地里怎么说我就不知道了。(笑)

  因为大众还是以为心理学就是弗洛伊德那套,停留在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的那套。其实我们北大教授一半都是做人脑、神经研究的,他们说我上节目减轻误解,是有利于招生的。我是正儿八经理科生。(笑)记者 冯遐

  导师刘欢点赞“极限创作”

  晨报讯(记者 韩英楠)目前,第二季《中国好歌曲》导师收歌阶段已圆满结束,更具挑战性的极限创作即将拉开序幕。昨天,第二季《中国好歌曲》原创音乐研讨会在北京举行。导师刘欢在研讨会上继续力挺原创音乐,对节目新推出的24小时极限创作点赞。

  导师刘欢曾在节目中指出“小众音乐”圈内存在的误区,并力挺小众音乐和原创音乐,如何能让观众在节目中看到学员们在原创歌曲时艰辛的过程一直是他心里的疙瘩。“下周五大家就会看到24小时极限创作,这个名字挺吓人,其实就是限时写一首歌出来,这个想法本来第一季我们就想过要加在节目里,但那时想法还不成熟,后来有了初步想法,但最佳录制时间已经错过,所以就放弃了。”刘欢表示,“放弃以后,我当时的想法也很简单,就是希望大家把视角聚焦在作品本身,所以在第二季我拼命力挺把限时创作拿起来,即便节目组觉得这个挑战太大,不知如何下手,我也要先把这个事首肯下来,虽然当时我也不太清楚如何运作这件事。”

  对此,刘欢表示一定要推出24小时极限创作其中最大动力就是这些唱作人。“我跟所有学员谈到要做一个限时创作时,学员都非常兴奋,认为这个刺激。”刘欢说,“以往我们的东西是一个电视的才艺秀,但实际上是在舞台这么一个空间里,这样做才是我们第一次做到了真人秀,就是从进到这个房子里,一首歌是怎么从无到有的,从第一个音符、第一个和弦、第一句歌词,一直到最后怎么呈现出来,这是一个特别有意思的过程,但是挑战很大。”

(责编:赵光霞、宋心蕊)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