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
人民网>>传媒>>正文

行进中国·精彩故事

蒸年馍 热气腾腾的年味(图)

张华

2015年02月11日10:39  来源:中原网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行进中国 精彩故事:蒸年馍 热气腾腾的年味(图)

中原网讯

  中原网讯 记者 张华 文/图

  在豫东农村,腊月二十左右就该准备过年时最家常的蒸馍了。蒸馍是豫东人家过年时重要的主食,自己吃、待客,还要送给亲戚,它的身上聚集着年味和亲情。

  生个女儿叫“蒸馍篮子”,大馍是必备年货

  豫东人家过年,最重要的是蒸馍,自己吃、待客,小时走亲访友时还要捎带几个。闺女回娘家,啥都能少,唯独大馍不能少,以前谁家媳妇生孩子,别人问生个啥,是个女孩都被戏称为“生个蒸馍篮子”。

  每年一进入腊月,妈妈就开始趁晴天用大缸淘麦子,洗干净、晒干净,拿到磨坊磨成白花花的面粉,把粗的面粉单独留下,因为过年蒸馒头要待客,一定要看起来色白面细,讲究个卖相,谁家拿出黑黢黢的馒头待客,那是要遭人笑话的。

  一进入腊月二十以后,家家户户都开始蒸馒头。上世纪90年代,木质的大蒸笼还是个稀罕物,不是家家必备,一到过年就成了抢手货,亲戚邻居要轮流用,提前要预约,预约晚了排不上号麻烦就大了。

  蒸笼也不是白用的,送还笼屉时,用过的人家都会放上四五个馒头表示感谢,邻里之间的关系就更亲近。

  蒸馍最忌讳小孩说错话,一天最好不在家

  蒸馒头可是个力气活,也是个技术活。

  那时蒸馒头没酵母粉,用的都是老面头,头几天妈妈就泡水,睡前和面,因为蒸得多,都要用大簸箩盛,上面再捂上被子、盖上大衣,凌晨三四点都要起来再接上新面,昏黄的灯光下,从来不会做家务的爸爸成为接面的劳力。

  蒸馒头讲究火候,麦秆之类绝对不是烧地锅的主力,一摞摞劈好的木材才是好料。每年蒸馒头时,往灶房送劈柴基本是我的工作,每当送完一批就被撵出去,因为蒸馒头最忌讳小孩子胡乱说话,怕被“老天爷”听到,虽然有些迷信,但是妈妈绝对遵守。所以,一到蒸馒头那几天,村里的小孩子都在家门口晃悠。

  蒸枣山最考验主妇心灵手巧,大馍就是要大

  除了白花花的馒头,蒸枣山和大馍往往是排在最后,一是地位重要,要从大年初一摆放在堂屋正中间到正月十五,初一拜年时,大家都少不了点评的,小的枣山要送给拿大馍的客人;二是工序麻烦。

  枣山,其实就是用面和大枣,制成一种面盆大、花样漂亮的面食。这道拿手活,往往是妈妈和大姐的专利,把发好的面拽成小剂子,做成苹果、桃,再用大枣卷起来各种小卷,用筷子夹起来,最后上锅蒸。

  出了正月十五,枣山才能吃,也最抢手,口感筋道,还有甜甜的枣味儿。小时馋,往往还没到正月十五,老早偷偷就把枣抠掉了,只剩下枣皮留在枣山上。

  闺女回娘家拜年,大馍最不可少,家里有几位长辈,就要准备几个大馍,大馍其实就是把蒸好的馒头上面再搭上生面,做成造型再上锅蒸,谁家定完亲头一年走亲戚、新婚头一年回门儿,就最求一个大字,一个大馍切开,够一家人吃一顿。

  过年馒头放到立夏,摊成立夏馍

  当时上初中住校,寒假开学的头两周,学校都是不准备馒头的,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是自带馒头和油条、丸子,用网兜提前送到食堂,下完早自习,食堂师傅一笼笼掀开,自取便可,一日三餐皆是如此。

  蒸馍的重要性,有时间来证明,可延续到立夏。

  那时,家家户户蒸完馒头,都要用高粱秆穿6个立夏馍,高高挂起来,自然风干,立夏时用水把馒头泡透,挤出水,加面粉、鸡蛋、韭菜叶,搅拌成糊糊状,用摊煎饼的方法摊立夏馍。据说立夏馍可防热抗暑,消夏除灾。同样是馒头,被风干的馒头别有一番味道,咬起来硬硬的。往往是还没到立夏,立夏馍都被掰掉吃得差不多了。

  现在妈妈和村里的许多人,平常已经不蒸馒头了,村里早晚都有人来卖馒头。自家蒸的大馍慢慢成为一种记忆。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