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
人民网>>传媒>>正文

北京晚报:冯小刚炮轰综艺电影是否有理

王金跃

2015年02月11日15:14  来源:北京晚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冯小刚炮轰综艺电影是否有理

  继《爸爸去哪儿》在去年春节劲收7亿票房后,由真人秀节目延伸出来的大电影票房奇迹再次出现,日前,拍摄仅一周、成本2000万元的《奔跑吧兄弟》电影上映仅10天,票房奔着4亿去了。而紧接着,《爸爸去哪儿》的两部衍生品《爸爸去哪儿2》、《爸爸的假期》也将在大年初一上映。真人秀大电影在银幕上有泛滥之势。

  这一回,电影人坐不住了。有点意外的是,率先炮轰的居然是冯小刚导演,作为最富娱乐精神的中国贺岁片之王,由他点燃这个导火线,本身就喜感十足。

  冯小刚导演说:“投资这样的电影,电影公司做得不妥。拍摄这样的电影,导演和演员做得不妥。同意这样的电影在大银幕上播放,主管部门做得不妥。几天拍完挣好几亿,这种钱,很畸形,是电影的自杀。”

  随后,中国电影导演协会会长李少红也撰文表示自己对此很困惑,她在文中透露,电影局给“爸爸”和“跑男”颁发的是纪录片证。并引用北大教授戴锦华为代表的理论观点:如果电影成了资本的假面舞会,那么我们就失去电影。

  两位资深导演说得一点也没错,中国电影的娱乐化趋势越演越烈,这一点是毫无争议的事实。仅以去年为例,占据票房前几位的国产电影几乎都是叫座不叫好的电影,《爸爸》和《小时代3》还破天荒地进入到了美国的烂片奖“金扫帚奖”候选名单中。

  这种趋势本身也影响到了电影人的创作理念,比如,吴宇森筹备多年的《太平轮》还不到2亿票房,而一直在艺术片领域耕耘的顾长卫导演,去年转身拍了一部反映当下都市青年情感的轻喜剧《微爱》,票房轻轻松松达到了2亿。

  对于《爸爸去哪儿》的走红,笔者有着深刻的体会,有一次和一位出租车司机聊天,他说一年难得去电影院一次,好不容易春节一家老小一起去一趟,最重要的就是老人孩子看得开心。这个观点很有代表性,说明对于不少中国观众来说,看电影是一个很仪式化的过程,就像春节逛庙会一样,成年人自己的诉求让位于老人和小孩,对他们来说,电影的艺术性压根不在考虑之列。

  这就是电影的社交功能,这一功能过去在国产电影中是很少被提及的,但是随着互联网的兴起,这一功能正在被放大,《奔跑吧兄弟》的热卖,似乎可以印证这一功能。笔者曾经在第一时间看了这部电影,有一个直观感受,虽然电影制作粗糙,故事逻辑混乱,但每个明星的每一次搞怪,每一次耍宝,都逗得下面的观众哈哈大笑。因为有了电视真人秀竞技节目的基础,观众们对于每个演员的特点都了如指掌,彼此笑得会心。

  互联网的发展让电影的社交功能得以发挥到极致。电影院正成为电影观众的一个社交窗口。观众们在互联网上购票,寻找有共同话题的电影一起观看,而弹幕电影让观众实现了看电影过程中的即时交流,这一切,都反过来影响到了观众对于电影的选择。

  再说冯小刚导演和李少红导演的担忧,作为传统的电影人,相信在他们的思维中,电影依然是有着教化功能的,拿冯小刚导演来说,他的贺岁片虽然是喜剧,但是片子中依然透露出对于社会中不好现象的讽刺和批评。但世界的变化远远超过了他们的想象,仅仅过了一两年,国产电影的生态就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冯小刚导演的炮轰,其实也反映了他内心中的迷茫和担忧。

  眼下的中国电影,正在资本的裹挟下狂奔,电影的精英意识和教化功能正在被急剧弱化,电影有回归到它诞生之初的天桥杂耍的原始功能之势。

  我认为这种娱乐化的趋势不可阻挡,除非有关部门出台政策禁止此类电影的播放。但有一个难处,就是这类电影它不像“抗日神剧”,是对历史现实的自我美化和虚幻想象,《爸爸去哪儿》、《奔跑吧兄弟》等电影不涉及政治,也不涉及历史,影片拍摄虽然粗糙,但里面依然洋溢着浓浓的亲情和兄弟情。

  无论如何强调电影的教化功能和艺术水准都不为过,电影作为一门艺术门类,已经在上个世纪在事实上取代了像绘画、音乐等传统的艺术形态,成为了影响力最大的艺术门类,而那些伟大的电影人也不负众望,为观众贡献了一部部伟大的经典电影作品,这些作品不管风格如何不同,但是有一个共同使命,就是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保持和发扬这个传统,是有使命感的电影人肩上的责任,他们才是真正的艺术家。

  我宁愿把冯小刚和李少红导演的这番激昂的话看作是大家在中国电影这场千载难逢盛宴的抢钱过程中的一声呐喊,提醒着大家暂时停下来抬头看看远方和天空。本报记者 王金跃 J166

(责编:赵光霞、宋心蕊)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