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青年记者》>>2015年1月下
人民网>>传媒>>正文

《求是》杂志副总编辑朱铁志:新年三愿

朱铁志

2015年02月12日10:01  来源:青年记者  手机看新闻

老话说,“一元复始,万象更新”。一个“复”字,表明所谓“新”,不过是“新”与“不新”、“变”与“不变”的反复轮回、更迭变换而已。不论对国家社会而言,还是对公民个人而言,总是处在“变”与“不变”、“新”与“不新”之间。“变”的是飞速发展的经济社会形势,“不变”的是已经选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变”的是每年需要面对的新情况、新问题、新任务,“不变”的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民生改善的期许,对反腐倡廉的坚持。“不新”的是“年年岁岁花相似”,“新”的是“岁岁年年人不同”。

朱某有三愿,愿与君共勉:

一愿反腐倡廉高歌猛进,民生改善成效显著

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履新伊始,就高高举起反腐倡廉的大旗,一方面,老虎苍蝇一起打,其态度之坚决、声势之浩大、效果之显著,有目共睹;另一方面,鲜明提出“八项规定”,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铁腕抓党建,利器治作风,一度令人民群众深恶痛绝的不正之风得以遏制,党和政府的形象得到改善。新的一年,愿将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估计得更充分一些,“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与此同时,愿乘全面深化改革、依法治国的东风,着力改善民生,将教育、医疗、就业、住房、养老、保险等一系列涉及普通百姓生活的各项事业推向新阶段,让人民群众实实在在地感受到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好处,共享全面深化改革的成果。只有将反腐倡廉和改善民生两手一起抓,一起见成效,才能从根本上提振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念。

二愿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有效传播深入人心

干什么吆喝什么。作为媒体人,几十年来我们伴随传统媒体学习、成长、实现人生价值,感受传播正能量所带来的成功与荣耀。但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随着手机等移动终端的裂变式膨胀,传统媒体正经受着生与死的严峻考验。互联网以其“海量信息、实时更新、双向互动”的鲜明特点,正悄然改变和消解着传统媒体“居高临下、单向灌输、行政推广”的简单做法,悄然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工作方式和信息传播方式。越来越多的人习惯于通过手机等移动终端获取资讯、通达社情、了解民意,传统的报刊正有被日益边缘化的倾向,其发行量和广告量双下降,已成不争的事实。在此情况下,唯有解放思想、突破藩篱、洗心革面、超越自我,大胆使用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4G技术、微博、微信、微视等新技术、新应用,彻底改变传统的用人体制机制,打造集文字、音频、视频等各项技术于一身的全媒体编辑记者,才能跟上这一波新技术革命迅猛发展的浪潮,彻底实现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全面融合,实现思想理论和各类健康资讯的有效传播。

三愿保持定力、种好心田、潜心事业,有所收获

互联网时代是资讯极度膨胀、各项事业飞速发展的时代;同时也是喧嚣浮躁、浅尝辄止、浮光掠影、泡沫迭出的时代。人们发明了互联网,尽享其给人类生活带来的无限便利;同时也深深地为其所裹挟、所奴役、所压迫,自觉不自觉地异化为它的奴隶。从家里的电视,到单位的电脑,再到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手机,当代人基本生活在“三屏”之中,疏远了亲情、淡漠了友情、荒芜的人情,甚至消解了事业、荒废了工作、撕裂了学习。我们貌似什么都知道,其实什么也不懂。“渊博”的表象背后,充其量不过是一个浅薄的“知道分子”,绝非真正的“知识分子”。所以我愿与朋友们共勉:享受网络和手机,获取必要资讯,但决不做网络和手机的奴隶。要把更多的时间、精力用在学习、工作上,用在精读深研学术著作和真问题上。做一个表面未必“渊博”,但确实对某些问题有所了解、有所体会、有所发现、有所创造的求“是”人。

(作者为《求是》杂志副总编辑)

(责编:赵光霞、宋心蕊)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