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新年钟声敲响之际,我正在报社加班,为此特意和一起熬夜的同事们在大大的会议桌前来了张跨年合影,也算“苦中作乐”。
白天写稿,晚上编版,“白加黑”成了我过去半年的工作常态。枕边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本打算重温,放了半月书签还插在第二章中段。年初雄心壮志订立了“一周一本书”计划,先后打开的几本书,竟然没看完一本。翻得最勤快的是采访本,一年换了好几个。随便翻开一本,“雾霾天”“PM2.5”“17市空气质量指数”……速写的字迹歪七扭八,冲我龇牙。回忆写完这些稿子回家的寒夜里,浑身肌肉酸疼,过马路一抬头,路灯映照得空气里尘埃飞舞,天上看不到半点星光,只有城市的灯光杂乱映射,心情就更黯淡了。
成天对着办公桌,猛然发现头顶前方那盆一度半死不活的吊兰不知何时新长了一长条碧绿的柔枝,末端还冒了三个白色的花骨朵。是有多后知后觉?自我反省“怎么把日子过成这糊涂熊样”,顿觉一股惨淡怨悱之气像芥末一样从鼻腔翻涌出来。我可是一向信奉“于日用必需的东西以外,必须还有一点无用的游戏与享乐,生活才觉得有意思”的“留白党”呀。
但是不是真的被工作逼得全无招架之力?正当我想发一条微信到朋友圈吐槽自己2014年“加班狗”的黑白人生时,转念一想,倒也不全是工作亏待了我。“重度拖延症患者”“不拖稿会死星人”难道不是我给自己的封号?采访、写稿、编版之间大段空白其实都在无所事事中消磨掉了,最后往往在截稿期限前大力狂飙,身心俱疲,濒临崩溃。
紧赶慢赶把手头活干完,终于在去年最后一周搭上了年假的末班车,逃离雾霾绵延的北方,去了广西。到了南宁当天就震惊了,APP显示这个城市空气质量为“中度污染”!我目瞪口呆望着车窗外的车水马龙,不死心地问出租车司机:“南宁空气质量不是很好吗?”司机大哥迭声抱怨:“现在不行啦!经常空气不那么好呐!你看到处都是修马路、建房子,南宁要开发的嘛!开发就污染啦!”
2014年最后一天凌晨,我坐“红眼航班”回到济南。走出机场时,风把天刮净了,几颗小银星斜钉在深蓝色的天幕上。我深呼吸了一口冷空气,嗯,没那么清新,但似乎也没那么糟。挺好,挺亲切。至少,济南的空气质量在改善不是?我脑子里闪过2014年采访过的那些环保人的面孔。说山东要和大气污染“死磕”的省环保厅厅长,说压力大到睡不着半夜醒来刷手机看空气指数的济南市环保局局长,成天加班绞尽脑汁治理雾霾的污防处处长们,追着雾霾跑的空气监测站的研究人员们……
去年年底写年终特刊稿件时,我问济南市环保局相关人士:“济南2015年空气质量到底能改善多少呀?”对方叹一口气,回答:“说老实话,没法跟你保证。空气和水不一样,除了人努力,还靠天帮忙。气象因素变量太大,区域间彼此影响,减排措施和空气改善之间不是等量的对应关系。但既然济南PM2.5源解析结果有了,不如用笨办法,对照污染源一个一个治理,肯定能见效。请给我们多一点时间和耐心。”
我默然半晌。他话语里的务实诚恳令我有一点轻微的惭愧,因为媒体的聚焦,雾霾似乎成了“不能承受之重”,而环保局顶着“环保”二字,收到的骂声最多。但其实雾霾是多年来以环境换GDP的发展模式的必然产物,以一个环保局之力如何能撬动治霾大石?针对社会热点,舆论往往众声喧哗、厉声鞭挞。媒体人要警醒自己,不应让激愤主宰情绪,挥着拳头跳着脚站在对立面声讨。更应该做的,是以客观的视角无限趋近真相,全面记录这个变革的时代。
此时,依旧是天色黢黑的加班夜,给吊兰浇了水,冲上一杯炭烧咖啡,配上清甜松脆的蓝罐曲奇,心情又暖又甜。换了封皮为印象派画风的采访本,斑斓春意,衬托得内页的字似乎也变漂亮了。“Work hard, play hard.(好好工作,好好玩)”一直是我欣赏的生活哲学,为了公私分配之平衡,为了有更多余裕和从容心情去感受那些“精致的无用”,2015,还有很多我能改善的细节。
2015年,我的愿望清单:
1.“蓝天白云,繁星闪烁”的天数更多。
2.提高工作效率,给自己创造每天一小时“不做正经事”的“无用时光”。
3.买一个Kindle,利用好碎片化阅读时间,坚持一周一本书,开卷有益。
4.烤箱用起来!做一个胜任初级烘焙任务的好厨娘。
5.找到适合自己可以坚持的运动方式,增强体力,优化体质,让身心更健康。(当然,如果能练出马甲线更棒!)
(作者为齐鲁晚报经济新闻中心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