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青年记者》>>2015年1月下
人民网>>传媒>>正文

以新闻的眼光看世界

余玮

2015年02月12日10:20  来源:青年记者  手机看新闻

新闻记者,说简单一点就是边跑步找信息边耍笔杆的。写作,是个脑力活儿,也是一个手艺活儿,心身俱疲。不过,我乐意做时代的歌者,以责任与良知忠实地记录行进中的中国。

几十年来,我坚持翻阅《人民日报》等近十家报纸当天的报道、收看央视《新闻联播》。这些好习惯将继续保持着,为的是培养、增强个人的新闻敏感,在广阔的视野中以独特的视角筛选、发掘新闻点与闪光点。新的一年,期待自己在策划、组稿、采写上跳出固有的模式,挖掘潜力,有所突破,更有特色与亮点,打造个人品牌。

“匆匆那年”复“匆匆那年”,加班加点、通宵赶稿这家常便饭注定了也将会延续。记者这个职业,是蓝领、更是灰领,许多人看不到美丽光环背后的辛劳。工作,就是打仗,但我享受在路上的感觉。2015年,我所供职的媒体将悄然“变脸”,我会努力适应。

我还有一个身份——作家,有人称我是“红笔杆”。当然,“红笔杆”不是划红叉叉,而是说以写红色题材为采写对象。记者搞创作,可能会被人误解为有些“不务正业”。其实,正是记者的身份给了我第三只看世界的眼,所以让我更有机会贴近社会、贴近时代,在采访中不断积累素材,观察、发现、思考问题,成为创作的源泉。也因为自己搞创作,所以更懂得作者只有写出有思想性、文学性的文字,才不会让新闻纸仅成为编者、记者、被访者“三人”阅读的对象,才会努力让新闻报道借文学性的文字传播得更远。这些年来,我之所以能出版几十部热销的纪实类专著,就是因为记者的职业经历为我的非虚构性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生活资源与思想支撑,让我在关注现实的同时特别注意展示生活表象背后的人物命运,采访中接触到的真实生活成为接地气的第一手创作素材。

2014年,十八届四中全会以“法治”为主要议题,这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第一次。“法制”到“法治”,一字之易背后有什么内情?如何评价中国法治建设的得失?什么是中国特色的法治经验?中国未来的法治蓝图又该如何设计?2015年开春,我将推出自己的专访新著《法治中国的表情》,读者从中可以找到答案。一张张面孔,一个个法治中国的表情,他们有的穿梭在决策高层与社会底层之间,他们有的参与勾画法治中国的路线图,他们有的是法治中国的忠实实践者,他们都是践行法治中国的一个个表情生动的主人公。

从某种角度看,我既是新闻记者,也是旧闻记者。时政要闻我自然不会放过,对历史性重大事件的还原也努力做到不缺席。2015年,我将继续用双脚深入历史现场,注意寻找历史选题与新闻时事热点的关联,在历史叙述中观照现实,尽可能让历史与现实对话。这一年,我将推出《镜头内外的红色传奇》、《歌声中的抗战》、《红墙细节》等图书。记者、作家的两栖生活将继续着,以两种身份穿梭着,领略职业身份带给我的别样人生风景。

名利不是自己所追逐的,我只写自己感兴趣的题材,与市场无关,听从内心的声音,照顾自己的心情。在人人唱衰传统出版业的时代,我相信其有无可替代的独特魅力,坚守着这块方格田。当然,在新媒体时代要学会融合、学会互补与呼应,更要知道“内容为王”是不变的真谛。

2015年,时间会去哪儿?除了采访、写作,就是阅读与旅行。读一本好书,就是与智者、与哲人的灵魂对话、交流,滋养、丰富自己的世界。适时走出宅生活,与家人一起行走在山水间,忘情其中,放牧心灵,聆听自然的声音,聆听世界的声音,在走读之中增加阅历,感悟人的生命,变成作品背后的灵魂,终身受用。

随着年龄渐渐“资深”起来,我对很多事情一笑而过,不怨天尤人,不奢望馅饼,不误入陷阱,没有必要“洞彻”,调整心态,力践座右铭“勤·静·净”,做一个踏实的好人。不时地照例写些日志、记些人生火花,对抗遗忘,记录行进中的自己。

回望逝去的2014年,我这个“文忙”还是蛮拼的,有失也有得。于我,没有顺势逆境之分,有的是永远赶路,只有常态,没有新常态。2015年来了!我准备好了,计划好了自己的工作,将执行好自己的计划。不问收获,只顾耕耘,我相信天道酬勤这个理儿。

2015年,我雄赳赳地来了。新的一年,我一定做好眼前事、走好脚下路,且行且珍惜!

一路上,有许多值得心存感恩的朋友,正因为他们,生活更多姿。致敬,一同走过的岁月;致敬,一路相携的缘分!

(作者为《中华儿女》首席记者)

(责编:赵光霞、宋心蕊)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